培育创新基因 引领世界水电——长江电力科技创新工作巡礼
2017-04-12 作者:

题记:亿万斯年,长江-这条水的巨龙静卧东方,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也让两岸人民饱受洪灾之苦;如今,以三峡为代表的巨型水利工程壁立长江、伏波安澜,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分送四方,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长江电力作为长江干流流域梯级电站的运营管理者,如何使长江不老、电站常新?如何作为行业明珠永耀东方?创新——这促进企业保持永续活力的不二法门,为破解这一历史难题给出了“长电答案”。

科技创新,是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

走科技创新之路,并不是今天才提到长江电力的议事日程上来的。早在葛洲坝电厂时期,水电先辈们就通过改革创新,为电站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峡工程建设时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之路,使我国水电技术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如今,长江电力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上市公司,运营管理着长江干流上四座巨型电站和世界上超半数的700MW以上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在体量上奠定了世界水电领域的龙头地位。如何践行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公司人才及技术优势,为集团公司奠定国际一流清洁能源生产者地位、实现公司引领世界水电的战略目标,成为摆在公司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十三五”时期将是长江电力实现“做世界水电发展引领者”这一战略目标的核心攻坚期,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须深耕生产核心能力建设,在电力生产流程的关键节点开展科研攻关,成为世界水电行业流域调度、运行管理和检修维护最高水平的代表。当前,在大数据、云计算及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共同作用下,电力行业从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到运行管理进行着全方位的科技创新,电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长江电力亟待把握电力生产全流程科技创新的历史机遇,在电站高效运行和流域检修技术保障、新兴业务技术支持等方面实现突破,为公司实现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保障。

引领世界水电,需有全球视野。在群雄逐鹿的“电力中原”,背倚泱泱中华和雄伟三峡,要独品“会当凌绝顶”的感觉,这必须要有品牌影响力,在水电领域提及长江电力,国际同行便拇指点赞;要有引领行业的权威专家,一旦设备发射故障,便有庖丁解牛之功,化设备安全之干戈为机组欢唱的玉帛;要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操作同轨、标准同文,在水电运维领域,长电标准便是行业标准;要有让全球同业叹服的核心能力,无论运行检修、生产调度,都有当仁不让的“拳头成果”,技术能力始终领跑第一梯队。通过科技创新,真正成为电力行业难以撼动的标杆企业,已成为长江电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优化管理制度,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宏图已绘就,跨越正当时。从制度入手,为科技创新活动中人才、经费、资源“松绑”,成为长江电力激活科技创新动能的破局之策。公司领导多次专题研究、现场调研,加强顶层谋划和制度设计,力争通过关键项目带动、重点人才培养、创新制度保障、生产科研融合,让创新之花开出累累硕果。

2016年,长江电力先后发布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与奖励实施细则》、《科技创新考核实施办法》、《I类自主研究项目实施指引》、《科技创新成果评审方案》等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及其配套文件,形成了科研项目申报实施、成果评价与奖励、科技创新工作考核的全流程制度体系。为让一线科技骨干准确把握最新政策,长江电力分层组织了多次制度宣贯,科技创新制度体系的红利之大,甚至让有志于此的青年员工感慨道“忽如一夜春风来”。

青年员工的感受并非夸张之词,在新的科技制度体系中,对自主科研实施“三放开、一设立”,即对I类自主科研项目,下放立项权、采购权和验收权,并在公司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员工有关生产方面的“金点子”和技术探索,可随时申报立项研究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也可通过“张榜纳贤”的方式,由志趣相投的员工组成跨单位的联合攻关小组立项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公司设备资源可为创新活动所用,同时公司建立技术专家库,随时为创新活动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在科技创新成果奖励方面,长江电力推出了立体多维的奖励措施,每年开展两次科技成果评审奖励,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并将科技成果应用于技术专家选聘、职称评定、个人年度绩效考核晋级加分,形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创新成果与岗位晋升联动机制。这些科技创新的保障和激励措施,极大提振技术人员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科技创新系列制度发布后仅半年时间内,长江电力I类自研项目申报数量达94项,接近“十二五”期间全公司科研项目总数。

制度新则气象新。通过机制创新打破资源配置与技术力量之间的藩篱,充分调动起广大员工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在全公司塑造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让科技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培养创新人才,释放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科技创新中,人才作为最活跃的因素,是科技创新中的“活水”。要让活水持久地迸发活力,长江电力在创新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方面打出了“综合拳”。

为激励员工立足岗位钻研专业技术技能,2016年长江电力印发了《生产单位员工专业技术发展通道建设与管理办法》,拓宽了技术型员工发展通道,当年就有31名技术拔尖人才被聘为公司级技术专家,实现了较高的岗位待遇和人生价值。目前,长江电力的员工队伍中有懂技术、能协调、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资源的项目负责人;有能够把控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攻关切入点技术领军人才;有对科技创新有热情、有能力,愿为水电事业奉献智慧的技术骨干,这些科研领军人才在长江电力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为加快技术专家全面成长,长江电力对技术专家委以重任,逐步将技术专家吸纳到技术委员会及其专委会,使其通过技术方案审核、创新成果审查、科技创新攻关、技术标准编写等工作,提高把脉行业技术发展方向的能力。

更多的创新人才培养活动,正在各基层生产部门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蓬勃开展。三峡夜校、金沙听涛等系列技术交流活动为职工营造了科技交流与创新的氛围,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灵感;公司建立25个遍布各区域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以陈小明、刘志武等一大批心怀工匠精神的技术创新带头人,充分发挥着专家、劳模、博士的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引导和带动广大员工开展职务创新,为公司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创新骨干。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实践,不断挖掘和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动能,激活了公司的“创新基因”,尊重创新、善于创新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

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作为世界最大水电上市公司,长江电力具有科技创新的巨大舞台,予善舞者以长袖。通过引进成熟科技创新人才,不断优化创新人才结构,已成为创新人才开发的目标之一。

立足生产,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实践

“十二五”以来,长江电力累计投入1.65亿元,对水资源高效利用、设备重大技改、设备在线监测与智能诊断、机电设备优化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通过推进“三峡水库科学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三大专题27个课题研究,掌握梯级水库运行调度规律,充分发挥梯级综合效益,为实现水能资源利用最大化打好技术基础;通过葛洲坝电站机组增容改造研究和实施等项目,提高设备可靠性水平;通过深入开展在线监测和智能诊断的应用研究等项目,提高水电站设备运行健康水平。与此同时,长江电力利用自身在梯级电站及流域水库群的技术管理优势,积极承担了国家“973”和“十二五”等相关专项课题的研究。

活跃的科技创新活动产生了一大批知识产权,“十二五”以来长江电力共获得专利授权581项,主导和参与了38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编制。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奖励,特大型水轮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成套装备与产业化等2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峡电站水轮发电机组稳定性能试验研究及成果应用等14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百余项科研成果获行业和三峡集团科技奖励。以此为基础,长江电力在行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稳步提升,通过向行业学会委派专家任职、编制行业标准、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发表科技论文等措施,将公司在设备管理、技术改造、创新创效等方面的成果与同行分享。国际大坝委员会水电站与水库联合调度运行专委会、长江技术经济学会能源专委会等一大批国际国内行业组织,已成为长江电力展示技术实力的“主场”。

当前,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新的能源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改变着世界能源格局。长江电力在广泛开展自主科研的基础上,根据电力生产核心能力建设需要,提前布局水资源高效利用、检修机器人、激光熔覆技术等重点科研项目,并由公司领导牵头组织,协调推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以期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竞争力。

按照规划,到2020年,长江电力科技创新能力将明显提升,在水电业务领域继续保持行业引领地位,并不断扩大技术领先优势,在电力市场、配售电、国际运营等新兴业务板块上实现技术水平的长足进步,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涌现,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公司核心技术能力显著提高。致力科技创新,已是长江电力发展所需、使命所系!

积跬步以至千里,每一次创新,便向世界水电行业引领者的目标前进一步;世界一流是长江电力的初心,也是全员不懈的追求。通过科技创新,破解安全生产难题,赢得行业敬重,为国内外同业提供技术难题的“长电方案”, 致力于“做世界水电行业引领者”! 

题记:亿万斯年,长江-这条水的巨龙静卧东方,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也让两岸人民饱受洪灾之苦;如今,以三峡为代表的巨型水利工程壁立长江、伏波安澜,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分送四方,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长江电力作为长江干流流域梯级电站的运营管理者,如何使长江不老、电站常新?如何作为行业明珠永耀东方?创新——这促进企业保持永续活力的不二法门,为破解这一历史难题给出了“长电答案”。

科技创新,是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

走科技创新之路,并不是今天才提到长江电力的议事日程上来的。早在葛洲坝电厂时期,水电先辈们就通过改革创新,为电站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峡工程建设时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之路,使我国水电技术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如今,长江电力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上市公司,运营管理着长江干流上四座巨型电站和世界上超半数的700MW以上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在体量上奠定了世界水电领域的龙头地位。如何践行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公司人才及技术优势,为集团公司奠定国际一流清洁能源生产者地位、实现公司引领世界水电的战略目标,成为摆在公司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十三五”时期将是长江电力实现“做世界水电发展引领者”这一战略目标的核心攻坚期,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须深耕生产核心能力建设,在电力生产流程的关键节点开展科研攻关,成为世界水电行业流域调度、运行管理和检修维护最高水平的代表。当前,在大数据、云计算及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共同作用下,电力行业从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到运行管理进行着全方位的科技创新,电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长江电力亟待把握电力生产全流程科技创新的历史机遇,在电站高效运行和流域检修技术保障、新兴业务技术支持等方面实现突破,为公司实现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保障。

引领世界水电,需有全球视野。在群雄逐鹿的“电力中原”,背倚泱泱中华和雄伟三峡,要独品“会当凌绝顶”的感觉,这必须要有品牌影响力,在水电领域提及长江电力,国际同行便拇指点赞;要有引领行业的权威专家,一旦设备发射故障,便有庖丁解牛之功,化设备安全之干戈为机组欢唱的玉帛;要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操作同轨、标准同文,在水电运维领域,长电标准便是行业标准;要有让全球同业叹服的核心能力,无论运行检修、生产调度,都有当仁不让的“拳头成果”,技术能力始终领跑第一梯队。通过科技创新,真正成为电力行业难以撼动的标杆企业,已成为长江电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优化管理制度,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宏图已绘就,跨越正当时。从制度入手,为科技创新活动中人才、经费、资源“松绑”,成为长江电力激活科技创新动能的破局之策。公司领导多次专题研究、现场调研,加强顶层谋划和制度设计,力争通过关键项目带动、重点人才培养、创新制度保障、生产科研融合,让创新之花开出累累硕果。

2016年,长江电力先后发布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与奖励实施细则》、《科技创新考核实施办法》、《I类自主研究项目实施指引》、《科技创新成果评审方案》等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及其配套文件,形成了科研项目申报实施、成果评价与奖励、科技创新工作考核的全流程制度体系。为让一线科技骨干准确把握最新政策,长江电力分层组织了多次制度宣贯,科技创新制度体系的红利之大,甚至让有志于此的青年员工感慨道“忽如一夜春风来”。

青年员工的感受并非夸张之词,在新的科技制度体系中,对自主科研实施“三放开、一设立”,即对I类自主科研项目,下放立项权、采购权和验收权,并在公司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员工有关生产方面的“金点子”和技术探索,可随时申报立项研究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也可通过“张榜纳贤”的方式,由志趣相投的员工组成跨单位的联合攻关小组立项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公司设备资源可为创新活动所用,同时公司建立技术专家库,随时为创新活动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在科技创新成果奖励方面,长江电力推出了立体多维的奖励措施,每年开展两次科技成果评审奖励,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并将科技成果应用于技术专家选聘、职称评定、个人年度绩效考核晋级加分,形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创新成果与岗位晋升联动机制。这些科技创新的保障和激励措施,极大提振技术人员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科技创新系列制度发布后仅半年时间内,长江电力I类自研项目申报数量达94项,接近“十二五”期间全公司科研项目总数。

制度新则气象新。通过机制创新打破资源配置与技术力量之间的藩篱,充分调动起广大员工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在全公司塑造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让科技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培养创新人才,释放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科技创新中,人才作为最活跃的因素,是科技创新中的“活水”。要让活水持久地迸发活力,长江电力在创新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方面打出了“综合拳”。

为激励员工立足岗位钻研专业技术技能,2016年长江电力印发了《生产单位员工专业技术发展通道建设与管理办法》,拓宽了技术型员工发展通道,当年就有31名技术拔尖人才被聘为公司级技术专家,实现了较高的岗位待遇和人生价值。目前,长江电力的员工队伍中有懂技术、能协调、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资源的项目负责人;有能够把控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攻关切入点技术领军人才;有对科技创新有热情、有能力,愿为水电事业奉献智慧的技术骨干,这些科研领军人才在长江电力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为加快技术专家全面成长,长江电力对技术专家委以重任,逐步将技术专家吸纳到技术委员会及其专委会,使其通过技术方案审核、创新成果审查、科技创新攻关、技术标准编写等工作,提高把脉行业技术发展方向的能力。

更多的创新人才培养活动,正在各基层生产部门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蓬勃开展。三峡夜校、金沙听涛等系列技术交流活动为职工营造了科技交流与创新的氛围,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灵感;公司建立25个遍布各区域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以陈小明、刘志武等一大批心怀工匠精神的技术创新带头人,充分发挥着专家、劳模、博士的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引导和带动广大员工开展职务创新,为公司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创新骨干。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实践,不断挖掘和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动能,激活了公司的“创新基因”,尊重创新、善于创新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

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作为世界最大水电上市公司,长江电力具有科技创新的巨大舞台,予善舞者以长袖。通过引进成熟科技创新人才,不断优化创新人才结构,已成为创新人才开发的目标之一。

立足生产,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实践

“十二五”以来,长江电力累计投入1.65亿元,对水资源高效利用、设备重大技改、设备在线监测与智能诊断、机电设备优化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通过推进“三峡水库科学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三大专题27个课题研究,掌握梯级水库运行调度规律,充分发挥梯级综合效益,为实现水能资源利用最大化打好技术基础;通过葛洲坝电站机组增容改造研究和实施等项目,提高设备可靠性水平;通过深入开展在线监测和智能诊断的应用研究等项目,提高水电站设备运行健康水平。与此同时,长江电力利用自身在梯级电站及流域水库群的技术管理优势,积极承担了国家“973”和“十二五”等相关专项课题的研究。

活跃的科技创新活动产生了一大批知识产权,“十二五”以来长江电力共获得专利授权581项,主导和参与了38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编制。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奖励,特大型水轮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成套装备与产业化等2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峡电站水轮发电机组稳定性能试验研究及成果应用等14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百余项科研成果获行业和三峡集团科技奖励。以此为基础,长江电力在行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稳步提升,通过向行业学会委派专家任职、编制行业标准、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发表科技论文等措施,将公司在设备管理、技术改造、创新创效等方面的成果与同行分享。国际大坝委员会水电站与水库联合调度运行专委会、长江技术经济学会能源专委会等一大批国际国内行业组织,已成为长江电力展示技术实力的“主场”。

当前,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新的能源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改变着世界能源格局。长江电力在广泛开展自主科研的基础上,根据电力生产核心能力建设需要,提前布局水资源高效利用、检修机器人、激光熔覆技术等重点科研项目,并由公司领导牵头组织,协调推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以期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竞争力。

按照规划,到2020年,长江电力科技创新能力将明显提升,在水电业务领域继续保持行业引领地位,并不断扩大技术领先优势,在电力市场、配售电、国际运营等新兴业务板块上实现技术水平的长足进步,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涌现,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公司核心技术能力显著提高。致力科技创新,已是长江电力发展所需、使命所系!

积跬步以至千里,每一次创新,便向世界水电行业引领者的目标前进一步;世界一流是长江电力的初心,也是全员不懈的追求。通过科技创新,破解安全生产难题,赢得行业敬重,为国内外同业提供技术难题的“长电方案”, 致力于“做世界水电行业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