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中心简介

  英文名称:Hubei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for Smart Hydropower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三峡集团)联合水电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单位共同组建的集技术研发、创新孵化和产业升级为一体的湖北省智慧水电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于2021年6月经湖 北省科技厅批准设立。

  创新中心依托中国三峡集团,由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长江电力)牵头建设,联合中国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三峡建 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三峡集团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中国三峡武汉科创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峡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共同建设。

  创新中心作为清洁能源领域引领性技术创新“策源地”,致力于推动 水电前瞻性技术攻关,解决水电全生命周期技术体系中的核心问题,实现 水电创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成为面向行业未来需求,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创新孵化和产业升级为一体的新型省级技术创新平台。

组织机构
基本情况

  创新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共建各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运营创新中心。理事会由共建单位代表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决策重大事项。

  创新中心实行技术委员会咨询制。技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重点技术创新任务等,并对相关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建议。

  创新中心设置秘书处,负责创新中心的日常运维和管理,创新中心秘书处设置在长江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jbqk

理事会

第一届理事会名单
姓名 职务 所在职称/职务 单位
陈辉 理事长 副总经理 长江电力
雷肖 副理事长 副主任 中国三峡集团科技创新部
董旭柱 副理事长 院长 武汉大学
唐博进 副理事长 副院长 中国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李友平 秘书长 主任 长江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马明 理事 主任 长江电力科技创新部
官学文 理事 副局长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王小毛 理事 总工程师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唐辉明 理事 站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巴东国家野外科学观察研究站
田斌 理事 党委副书记 三峡大学
刘益勇 理事 副总经理 中国三峡武汉科创园
刘同宦 理事 科研处处长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吴凤燕 理事 副总工程师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刘国平 理事 总经理助理 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郭棉明 理事 副主任 中国三峡集团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
李斌 理事 院党委书记 华中科技大学
鲍正风 理事 副主任 长江电力三峡梯调
耿在明 理事 副厂长 长江电力检修厂
技术委员会

第一届技术委员会名单
姓名 职务 所在职称/职务 工作单位
张超然 主任委员 工程院院士 中国三峡集团
钮新强 副主任委员 工程院院士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许唯临 副主任委员 工程院院士 四川大学
郭生练 副主任委员 教授 武汉大学
程永权 委员 正高 中国三峡集团
张曙光 委员 正高 中国三峡集团
张成平 委员 正高 中国三峡集团
李文伟 委员 正高 中国三峡集团
戴会超 委员 正高 中国三峡集团
姚华明 委员 首席研究员 长江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薛炳 委员 首席研究员 长江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王小毛 委员 正高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王乘 委员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唐辉明 委员 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田斌 委员 教授 三峡大学
关洪林 委员 正高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杨强 委员 教授 清华大学
汪小刚 委员 正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郑声安 委员 正高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贾金生 委员 正高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
丁秀丽 委员 正高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欧阳金惠 委员 正高 中国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 张超然院士  技术委员会主任技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设计中国二十世纪建成的第一座坝高超过200米、装机容量超过300万千瓦二滩水电站,使中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进入国际先进水平;主持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决策,负责解决和处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和质量问题;全面负责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的技术工作,主持白鹤滩和乌东德两座超千万千瓦水电站前期筹建阶段的技术工作;为长江三峡工程、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成功建设与投产发电及我国高坝建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出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设计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200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钮新强院士  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现任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主持了三峡、南水北调中线、乌东德、滇中引水、引江补汉等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 余项,主持或主参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100 余项,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新时期长江治理与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 项,省部级特等奖 9 项,主(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 5 项,出版专著 9 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FIDIC 百年优秀咨询工程师,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 许唯临院士  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高坝水力学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是我国高坝水力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细观水力学的开拓者;建立了细观水力学理论和方法,提出了高坝泄洪分级防冲防蚀技术和突变段水流控制技术,解决了一批世界级高坝工程中的防冲防蚀技术难题,为高坝工程泄洪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1、2)、省部级一等奖6项(4项排名1,2项排名2)和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授权发明专利44项,发表SCI论文61篇,专著3部。成果应用于70余项工程,包括我国11座200米以上的高坝工程。

  • 郭生练院士  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挪威工程院外籍院士;武汉大学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文水资源国家重点学科和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国际水文科协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水资源研究》主编,兼任5个国内外学术刊物编委,4个国际学会会员,5所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回国留学人员,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研究方向

yjfx

研究团队

  (一)固定科研团队

  创新中心含两院院士3人,首席研究员18人、学术带头人64人、科研骨干200余人、其他研究员200余人。

  (二)流动科研团队

  创新中心创建了访学研修、研究生联合培养、短期共研等良好机制,吸纳了流动科技人才,壮大创新中心的科研团队。

发展目标

fzmb

支撑平台

  创新中心拥有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长江与水电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水资源工程数字化实验室、工控系统硬件研发测试实验室、水电站综合调试及数字仿真实验室、智慧能源与互联仿真实验室、水生态环境质量检测实验室、工程物探检测实验室等实体支撑平台40余个,其中国家级平台6个,省部级平台21个。

zcpt

重大项目

(一) 拟对外转化科技成果

yi

(二) 承担重大科研课题

er

(三) 重点项目实施计划

san

科研成果

  创新中心成立至今开展科研项目15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200余项,软件著作权100余项,发布技术标准1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40余项。

ky1

ky2

ky3

核心任务

  聚焦水电工程智能建造、水电工程智慧运维,水电工程智慧检修以及水资源安全和智慧管理等领域,研究水电相关产业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创新环境,促进技术人才交流,凝聚科技创新合力,推动共建共享、强化产学研合作,提供高校学生社会实习岗位,开放共享仪器设备,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水电相关产业的技术咨询服务。

kxrw

交流合作

  定期举办技术论坛、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知识,分享最新科研成果,提升平台影响力。

jlhz

运行机制

  1.依托共建单位科学研究、专家团队、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集中力量攻克水电领域关键技术。

  2.共建单位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百事百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合作,共同落实创新中心各项任务,共同支撑促进创新中心的发展。

  3.秘书处根据理事会的决策统筹制定创新中心总体建设规划、管理制度、科研设施建设等,落实和推进相关管理要求和工作计划。

  4.创新中心运行经费主要包括科研设施建设费用、科研项目费用和日常管理费用等。创新中心日常管理费由秘书处负责。

制度建设

  1.队伍建设与考核激励制度: 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业绩考核,建立研究项目与成果的检查、评估、监督与激励机制;

  2.科研任务组织管理制度: 实行固定任务驱动的合同科研模式与动态任务驱动的项目制,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及仪器设备平台管理制度;

  3.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制度: 建设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知识产权挖掘与布局,形成智慧水电学科领域的专利池和专利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