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安全十五载 水电老厂展新颜——葛洲坝电厂实现连续安全生产十五周年
2018-04-20 作者:鲍明亮

2018年3月28日,葛洲坝电厂连续安全生产5480天,创造了安全生产15周年新记录,累计发电5340亿千瓦时。

十五年春华秋实,葛洲坝电站机组年平均运行小时数从2005年的5668小时到2017年7141小时;电站百万千瓦装机年发电量从不足55亿千瓦时到超过了69亿千瓦时;历时12年,年发电量实现从“170亿”到“180亿”的跨越,2016年刚刚跨进“180亿”,2017年就越过“190亿”。十五年来,葛洲坝电站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大型水电站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葛洲坝,是我国依靠自力更生在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径流式电站,设计容量271.5万千瓦,装机21台,迄今为止,仍然是国内最大的径流式电站。机组主设备多为70年代国产产品,经过持续更新改造,主辅设备仍极为复杂;径流式电站机组过流水质差,水中杂质对设备造成损害严重等,为实现连续安全生产高纪录带来极大难度。近年来,随着流域梯级电站联合调度能力提升,处于梯级最末端的葛洲坝电站,机组停机检修时间持续缩短,经受着“长周期、不间断、满负荷”运行方式考验;机组增容、500千伏和220千伏GIS开关站改造后,设备运行规律亟待进一步探索,同时,尚未改造的老设备长周期、高强度运行安全风险大,这些也为安全生产增加了难度。回顾十五年安全管理轨迹,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安全记录是在大量的设备改造、机构变革、管理创新中实现的,2007年实现大、二江集中值班,2014年底全面落实全电站管理责任,2017年三项制度改革……

葛洲坝电厂始终以“管好葛洲坝电站,打造水电厂精品”为使命和愿景,紧密围绕“精细、安全、创新、高效”的葛电精神探索本质安全型电厂管理之路,做到安全管理扎实到位、设备改造稳步推进、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改革创新卓有成效,连续实现了“零人身伤亡事故、零设备安全事故”的目标,荣获电监会安全监管局授予的“电力生产安全达标一级企业”荣誉称号。

葛洲坝电站上游(拍摄:左建民)

健全管理体系,“葛电标准”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制度是安全生产的保障。葛洲坝电厂着力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探索电力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方法,注重生产过程的全方位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管理流程简明的“葛电标准”,使安全生产始终在规范、科学、高效的轨道上运行。

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十五年来,葛洲坝电厂逐步建立了8个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即以厂安全生产委员会、三级安全网为管理主体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厂部、部门负责人权责清晰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厂部、部门、分部(值)分别控制不同等级安全风险的三级安全目标控制体系;部门职责和工作标准明确、工作流程清晰、管理平台先进的技术管理体系;按照厂部、职能部门、生产部门分层控制的风险防控体系;以安监部、生产部门安监主任师、兼职安全员为主体的安全监督管控体系;成立由厂长任组长,部门主任以上人员为成员的指挥小组,厂防汛突击队、驻厂武警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厂部、部门、分部(值)三级安全教育、考试合格上岗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具有葛电特色的安全管理之道。

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按照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要求,科学制定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程序》《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特种设备及特种作业管理程序》《安全环境绩效监视和测量管理程序》《枢纽安全保卫管理程序》《枢纽消防安全管理程序》等6个体系文件;根据生产现场实际,制定了《临时用工安全管理办法》《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办法》等23项安全管理制度;引入“NOSA”五星安健环管理理念,在现场审核的基础上实施了差距整改,进一步提升了员工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使三标管理体系得到充实和完善,取得了良好的运行绩效。

“葛电标准”叫响了“葛电品牌”。2012年,葛洲坝电厂成为全国首批发电企业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目前,拥有程序文件19个,管理标准34个,技术标准260个,这些标准是30多年经营管理凝聚的精髓,成为今日全方位覆盖日常管理的法宝。墙内开花,香到墙外,2014年时任葛洲坝电厂总工程师向科带队常驻马来西亚沐若电站一年,指导其运行维护管理,“葛电标准”叫响了“葛电品牌”,双方还于2017年签订了咨询服务协议,葛洲坝将长期为沫若提供技术支持;2018年,22名乌干达伊辛巴水电厂员工到葛洲坝培训2个月,学习电站运行维护管理经验。

葛洲坝电站大江厂房(拍摄:刘衡生)

依靠科技进步,“葛电速度”让设备永葆青春

随着流域梯级电站联合调度能力提升,处于长江流域梯级最末端的葛洲坝电站,机组停机检修时间持续缩短,经受着“长周期、不间断、满负荷”运行方式考验:2005年,葛电厂机组年平均运行5668小时,2017年这一数字高达7141.8小时,其中3号机组2016年运行了8305小时,相当于全年仅休息不到19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劳模机组”。

葛洲坝电厂用一项项令人叹为观止的记录不断刷新着人们对“水电老厂”的认知!那么,让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状态,不发生因设备原因导致“弃水”的根源又在哪里呢?

“设备保持良好的状态,机组才能‘稳得住、发得出’”葛洲坝电厂厂长潘家才如是总结创造安全长周期的经验。多年来,葛洲坝电厂坚持技术进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电力生产实时监控、设备在线监测与诊断分析、电力生产管理信息三大技术保障系统;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主辅设备的远方自动控制、生产管理成本控制、设备诊断运行分析和状况评估等关键生产过程、关键业务过程控制的智能化。

正如盘根错节的老城区改造比新城区重建更为复杂一样,葛洲坝电厂的设备改造难度很大,但葛电人用“葛电速度”诠释了提高设备可靠性的决心和毅力。十五年来,葛洲坝电厂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超过500项。特别是500千伏和220千伏GIS开关站改造、机组自冷散热励磁整流装置研发、机组二次设备更新改造等等,大大提高了设备可靠性,提升了电厂及电网的安全稳定水平。等效可用系数从2005年的90.58%攀升至2017年的95.86%,平均每年递增0.35%;2016年较行业同类机组等效可用系数94.12%高1.74个百分点。

管理促提升,安全生效益,“十几年前,汛期技术供水滤过器堵塞是一直困扰着运行值班员的难题。”葛洲坝电厂运行部主任杜云华回忆当年在运行值班时的情景,一脸无奈。每年汛期,为避免技术供水中断,两名运行人员坚守在技术供水室不间断地冲洗、倒换滤过器,即便如此也很难避免机组定子铁芯温度运行在较高水平。这种窘境直到滤过器全面更新换代,实现了自动冲洗、倒换之后才大为改观;经过统筹推进设备改造,水电老厂又重新“焕发青春”。

2006年,葛洲坝电厂开始探索实施关注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专家会诊检修系统”,不断完善设备状态分析系统和趋势分析系统,实现智能报警功能,为设备状态检修和运行方式选择提供辅助决策和依据,提升对设备情况的掌控能力;推进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依靠自主科研解决设备家族式顽疾,提高可靠性,减少设备‘非停’”。

在设备管理方面,葛洲坝电厂始终坚持“零缺陷”理念,坚持安全“零违章”、管理“零差错”,打造安全风险防控能力,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符合实际的精益管理之路。2017年,年发电量达190.52亿千瓦时,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相当于我国一座中等规模城市全年全社会用电量,而这只是葛洲坝电厂大力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能源扛鼎者的一个注脚。

五线谱——葛洲坝电站输电线路(拍摄:王绪波)

坚持以人为本,“葛电精兵”成就水电摇篮

十五年来,葛洲坝电厂累计为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等世界级巨型电站,以及乌东德和白鹤滩电厂筹备组培养和输送水电管理、经营、运行人才近400人;还派出骨干人员参与、指导了马来西亚沐若电站、内蒙古呼蓄电站的筹建运行工作,遍布的“葛电精兵”让葛洲坝电厂无愧于“中国水电事业的人才摇篮”的称谓。

自2006年开始,葛洲坝电厂建立并不断完善以“三定”方案为基础的选人用人机制、按岗取薪的宽带薪酬制度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励着员工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2016年,启动岗位技能达标工作,以《岗位技能标准和应知应会内容手册》为蓝本,开发了网上考试系统,收集和整理6000多道考题、351份培训课件,开展100多项次专业融合培训,以考试促进岗位技能达标的管理思路逐渐被员工接受和认同,岗位技能达标体系初步建立。在2017年人事管理改革中,葛洲坝电厂创新提出将岗位技能达标与岗位调整相结合,填补了生产作业员工岗位只升不降的机制空白,拓宽了岗位晋升渠道,进一步优化了结构。

内部培训是提升自身“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葛电厂成功运用4M系统理论,整合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生产环境安全评价、人员行为安全评价、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等内容形成量化标准库,利用一体化信息平台,构建本质安全量化评价体系,尤其是把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和提高安全能力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为水电厂安全生产和管理提供依据,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2008年《关注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专家会诊检修系统在葛洲坝电站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全国电力行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011年“二次设备量化评估在葛洲坝电厂的应用”被评为中国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成果一等奖,2014年《新型叠加强励技术在发电机励磁系统的改造应用》荣获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葛洲坝电站励磁系统智能化、网络化设计与应用》荣获电力科技管理论坛论文一等奖……近年来,越来越完备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每年一次的安全生产规章考试、越来越严格安全量化评价体系,正逐步培养员工“不想违”的良好习惯,创建“违不了”的安全环境,营造“不敢违”的高压环境,健全“不能违”的监管机制。

葛洲坝电厂员工在巡视架空线路(拍摄:谭芹)

实现跨越发展,“智慧枢纽”树立行业标杆

葛洲坝电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水电事业的缩略图。十五年来,面对电力工业变革,葛洲坝电厂志怀高远、砥砺奋进,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绿色的电能,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2年改制后,葛洲坝电厂大步迈开了“科学管理”的步伐,围绕“管好葛洲坝电站,打造水电厂精品”的企业使命和愿景,聚焦打造一流中的精品、走在时代前列的精品、人才的摇篮、技术标准发源地的“精品电厂”发展目标,引入本质安全、精益管理、绿色电站、NOSA等理念,搭建起了先进管理平台,完善了安全高效的电力生产管理系统。至2011年,各项指标均已达到“精品电厂”的规划要求,处于水电行业领先水平,运行30年的葛洲坝电厂一举迈进精品行列。葛电人又一次傲立行业之巅,并以此为起点,以崭新的姿态开始新的征程。

面对电站管理边界条件的变化和风险挑战,葛洲坝电厂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智能电站、保持行业领先”目标,从一开始就着眼行业最前沿,进入智能电站建设“无人区”,按照《葛洲坝智能电站建设框架方案》规划的路径,结合设备改造,稳步推进电站智能化。智能电站建设骨干工程——葛洲坝500千伏GIS开关站安全稳定运行至今;机组改造增容大规模有序推进;第三代计算机监控系统、硬软件网络平台建设完成;在智能电站框架指引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稳步推进机组改造增容,谋划提高水能利用率的新路子,目前,全部水轮机组和8台发电机组已先后完成了改造增容。至2016年,电站管理的可视化应用已基本实现,智能管理体系日渐成熟,建立了电站模块化管理机制和标准化评估机制,在此基础上推动“零缺陷”目标落实,满足了“分析过去,掌控当前,预测未来”的基本要求。智能电站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安全效益,也为行业发展积累了经验。

智能电站建设为葛洲坝电厂再次起跳搭建了较高的平台。“十三五”伊始,葛洲坝电厂确立了“建设智慧枢纽,树立行业标杆”发展目标,在智能电站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智慧枢纽框架方案,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智慧枢纽建设目标、体系和技术路径。目前,智慧枢纽建设骨干工程——220千伏GIS开关站业已投运,相信未来5至10年内,葛洲坝电厂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感测、分析、整合枢纽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建成集成整合的智慧运作体系、建立先进的智慧技术架构、提升智慧的数字化运营能力、形成一流的智慧管理能力,在不断创新和突破中,用一项项真实的数据,向世人展示她逐梦水电行业之巅的实力和勇气。


水电老厂砥砺前行塑芳华,智慧枢纽奋楫扬帆展新颜。面对用心血和汗水赢得的不菲成绩和丰硕收获,葛洲坝电厂并不满足于现状,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厂干部职工将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拼搏,为开辟智慧枢纽、美丽电站建设新局面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