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题教育为契机,聚科研平台创新合力
2024-01-02 作者:党群部(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中国最大的电力上市公司和全球最大的水电上市公司——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电力”),打造科研平台,向关键核心技术发起猛攻,是什么体验?记者近日走进长江电力一探究竟。

  “坚持党建引领,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人才引育留用,两手都要硬。”长江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友平说。

  2020年,长江电力正式启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精心打造水电行业首个OT(运营技术)/IT(信息技术)/DT(数据技术)深度融合,贯穿水力发电全业务链,全面沉淀水电站运行、维护、检修经验和知识,开放共享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总抓手。

  工业互联网属于新兴交叉融合技术,属创新之举,过程中需克服诸多技术难题。李友平回忆,“那时疫情居家办公期间,在进行采购前的方案设计,领导针对每一个技术细节都要求我说清楚,每天领导出题,我查阅资料和与行业专家研讨,再向领导汇报并讨论解决方案,领导再依据我汇报的内容出题,如此反复。一天打七八个小时电话,甚至十几个小时电话,手机没电了边充边打。”

  平台研发基本上是“白+黑”“5+2”,在开发上线最紧要关头,李友平同志刚从医院手术台下来,带领团队连续4个晚上通宵熬夜,确保平台如期上线试运行。2年多时间,研发团队累计完成950余次的技术研讨,形成开发文档110余万字,完成代码开发410余万行。目前平台功效在电力生产中逐步凸显。通过平台的研制,也造就了一批熟练掌握工业互联网技术的骨干人才。

  2020年,为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长江电力建成了“智慧长江与水电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内首个依托企业开展水电科学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也是长江电力首个获批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截至目前,编制了行业及企业标准10余项,获批知识产权60余项,为提升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联合调度能力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

  坚持党建引领,该实验室从0到1的诞生过程,见证了长江电力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的责任担当。在公司科研战略布局下,实验室筹建“领头羊”汤正阳,一次又一次奔赴北京、武汉、巴西等国内外研究基地开展实地调研。申报过程中,汤正阳加强沟通协调,用锲而不舍的努力和极高的专业素养让上级主管部门的态度发生“两极反转”: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逐步了解、感兴趣,直至最后高度评价、一致认可。“智慧长江与水电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申报被认定通过的那一刻,汤正阳才微微露出笑容。“他充分展现了,什么是‘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大家对他给予了一致评价。

  实验室成立后,两手抓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同样离不开高质量党建引领。

  “实验室最大的特点,硕博人才多、青年居多,平均年龄36岁。”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所负责人曹辉介绍,博士6人,团队含“博”量高达42%,硕士高达90%。

  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加强引育留用,加强培养,才能汇聚科研创新强大合力活力。

  “引进来、走出去,打造‘产学研用’融通机制。”曹辉说,2022年实验室引进3名专家教授访学研修,派出一人赴水利部挂职,邀请30位优秀硕博士参与短期共研,开展“博士开讲”等各项活动,充分发挥高精尖人才引领优势,助推团队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博士入职后,首先安排在一线生产部门轮岗实习,中途安排几轮考试,合格后再到研究部门。

  “有4位博士在生产一线熟悉情况,半年后考试合格才回实验室。他们认为,这样安排有利于他们熟悉公司业务流程,避免闭门造车。”曹辉说。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实验室以此为契机,以《用好调查研究 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为题,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深化人才管理培育工作。为进一步快速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发挥人才作用、加速科研成果产出,支部认真分析研判,对不同岗位分门别类设计调查问卷,征集职工对实验室或部门管理、研究所科学研究等工作的意见建议,并通过优化体制机制、营造包容帮助氛围等办法,为人才成长创造优质环境和平台。

  随着科技创新工作地位的战略性提升,长江电力将在三峡集团的统一部署下,通过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以创建国家级科研平台为目标,聚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长,为三峡集团奋力实施“两翼齐飞”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