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风华正茂;葛洲坝,未来可期——葛洲坝水利枢纽迎来投产发电40周年
2021-07-29 作者:荣晨、鲍明亮、党莉

2021年7月30日,葛洲坝水利枢纽迎来投产发电40周年!40年前的今天,滚滚长江开始按照中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贡献强大电能。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坝”,获评“国家工业遗产”。她作为人类在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大河——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40年来以大国重器之力护佑长江安澜、承载价值追求、凝聚民族精神。

40年峥嵘岁月,书写治水兴邦的民族期盼

有史以来,长江总是恩泽与灾难相伴。治水害、兴水利,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时,最早提出了开发长江水利资源的构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把防洪治水作为重大事情来抓。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在他77岁生日的凌晨,写下了“赞成兴建此坝”的批示,批准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上马。于是,承载着国人治水兴邦期盼的葛洲坝历时18年建设,横跨于长江之上。她的建成标志着长江流域的治理开发由修堤、建设分蓄洪区及修建支流水库的阶段,迈向在干流及主要支流上兴建大型控制性水库,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阶段。

工程建成以来,安全下泄长江干流4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超过60次。1981年7月19日、20日,《人民日报》连续两天头版报道了葛洲坝水利枢纽成功抵御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上的最大洪峰,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贺信中肯定了葛洲坝枢纽为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在1998年长江流域抗洪抢险中,不具有蓄水防洪能力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三次超限蓄水,持续时间达11小时,有效避免了荆江分洪,确保了长江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今,她与相距38公里江段的三峡大坝组成航运梯级,把毛泽东主席“高峡出平湖”的蓝图变为现实,成为了长江上最耀眼的地标和最美丽的风景。

40年峥嵘岁月,展现民族工程的铮铮脊梁

葛洲坝是我国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建设、制造安装、运行管理的二十世纪的水利枢纽工程,她是是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是中国水电事业腾飞的奠基石。她的决策者、建设者、运行管理者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拿下一个又一个第一,展现了民族工程的铮铮脊梁:

一项水利枢纽工程,由国家总理起草报告,国家主席亲自批示,这是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第一次。

1981年1月4日,葛洲坝大江截流成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截断万里长江,同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截流过程中创造性地采用上游单戗立堵的方案,解决了大流量深水河道截流问题。   首创“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的绝妙思路,把我国大型多沙河流的工程泥沙处理提升到新的高度。首创地采用“一体两翼”的规划布局,解决了复杂河势流态航运安全问题。这一起源于葛洲坝的设计方案,后来也在三门峡水库改造、三峡水利枢纽中得以运用和发展,令水库的使用期大大延长。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世界上最大尺寸转轮的发电机组,被誉为世界卡普兰式水轮机的里程碑,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也获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评定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葛洲坝1号船闸,是二十世纪中国水头最高的大型单级船闸。其设计理论、研究方法和工程经验,在三峡船闸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00千伏葛洲坝至上海直流输电工程,是亚洲第一个直流输电工程,是中国第一个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填补了我国超高压直流输电的空白。

40年来,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过优化改造了机组设备,有力促进了关键技术取得创新性突破。比如经过不断探索,成功研发了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因其良好的性能已经成为水电励磁方式的最佳选择。建厂之初研发应用了国内首个闭环运行的水电站监控系统,如今已经迭代发展成为第四代机组全息监测系统,不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我们还建成了华中电网投运的第一个500千伏智能变电站。投运了国内首台智能清污机器人。现在正以“状态感知数字化、信息传递实时化、枢纽运行智慧化、枢纽管理可视化、分析决策系统化”为目标推进枢纽“数智融合”,勇闯智慧枢纽建设的“无人区”。

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难题,促进了水电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她如同中国水电事业的一颗火种,燎原起中国水电事业的强势崛起与全球引领。

40年峥嵘岁月,见证中华民族的复兴步伐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于改革开放的春天,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的脚步成长,见证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步伐。

葛洲坝电站70%以上发电量用于湖北,投产发电后有效解决了当时三线建设和工农业用电,对保障湖北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国家重点工程的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葛洲坝电站强势顶峰保电,为决定全国抗“疫”形势的湖北保卫战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截至2021年7月30日,累计生产清洁能源近60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84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3亿吨。

工程建成后,显著改善了坝上120公里的库区航道条件,大大提高了航行安全,降低了航运成本,截至2020年累计货运量18.02亿吨,极大的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三峡集团从葛洲坝出发,走向长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绿色生态走廊、水上交通走廊、区域经济走廊,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坚力量。葛洲坝作为中国“水电黄埔”,锻造出的水利建设和运行管理队伍,驰骋于世界各地,为人类水利水电事业奉献着智慧和力量。

葛洲坝这张靓丽的水电名片,是宜昌实现第一次腾飞的直接引擎,有力促进宜昌旅游业的发展,让宜昌成为宜人宜居的旅游名城。同时也吸引了长江“微笑天使”—江豚,在葛洲坝下游大约1公里的庙嘴江段,几乎每天都有数个江豚家族跃出水面嬉戏觅食,这也表明,随着长江大保护的不断深入推进,长江生物多样性开始凸显。

葛洲坝水利枢纽是中国人靠实干和奋斗在长江干流上建设的第一座大国重器,4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勇攀科技新高峰的奋斗历史。回首来时路,葛洲坝电厂深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和综合效益的持续发挥,关键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国制造不断增强的实力,凝聚着新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和研究,以及每一位三峡人的报国情,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的丰富内涵。未来,葛洲坝电厂仍将围绕着国家能源战略和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提升水电核心能力和行业影响力,不断攀登世界水电的新高度,谱写新时代中国水电事业的壮丽篇章。

四十载,风华正茂;葛洲坝,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