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集锦路2号

邮编:443100

电话:0717—6766484    0717—6766440

如何分配长江鲟“宝宝宿舍”?中华鲟研究所这样安排……

2022-07-28

  7月,骄阳似火。

  但天气再热也“热”不过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保护长江鲟的热情,阻挡不了长江鲟宝宝成长的脚步。

  这不,他们正在闷热的养殖车间内,研究一间“宿舍”到底住多少个“长江鲟宝宝”最合适的问题。

  

  长江鲟鱼苗

  长江鲟,又名达氏鲟,是我国特有珍稀鱼类,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长江鲟自然种群急剧衰退,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

  2022年春季,中华鲟研究所再突破长江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技术,共孵化鱼苗80余万尾,培育10-15cm规格苗30余万尾,其中30万尾已于今年6月放归长江,剩余5万余尾正在中华鲟研究所各养殖基地自由地生长。

  “养殖密度是影响鱼苗生长及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实验站站长朱欣说,“密度低了会浪费设施资源,高了又会影响鱼苗质量。”

  为了搞清楚一个养殖池养多少尾长江鲟幼鱼,才能既让它们吃好、住好、长好,又最大化利用养殖空间,7月下旬,朱欣带着同事们开始了不同养殖密度对长江鲟幼鱼生长影响的研究。

  这项研究以中华鲟研究所2022年自主繁育的长江鲟幼鱼为对象,除养殖密度外,其余养殖条件均保持一致。在为期3个月的研究过程中,朱欣他们将定期对不同养殖密度下的长江鲟幼鱼进行抽样体检,检测其生长情况、健康状态等,通过对体检结果的汇总分析,得出长江鲟幼鱼的最佳养殖密度。研究结果也将为中华鲟等其他长江珍稀鱼类的养殖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对长江鲟进行称重记录

  2017年,中华鲟研究所成功突破长江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第1尾子二代长江鲟在黄柏河基地破膜而出。从此,长江鲟繁殖规模被逐年陆续打破,越来越多的长江鲟从中华鲟研究所各养殖基地回到长江。

  对已经野外灭绝的长江鲟而言,人工增殖放流已成为恢复其野生资源的唯一途径。

  而奋战在保护一线的“朱欣们”,无疑为长江鲟野生资源的恢复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