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与青春照进现实》

  1919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时,称:“自宜昌而上,入峡行,约一百公里而达四川之低地。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从而成为了最早提出开发长江三峡水利资源宏伟构想的第一人;开国领袖毛主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豪迈诗篇,使兴建三峡工程成了国人的畅想曲;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只要经济技术问题能解决,三峡就应该上······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从美国的“萨凡奇方案”到“长江王”林一山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三峡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到正式开工,经历了75年。在这漫长的梦想、企盼、争论与等待相互交织的岁月里,三峡工程载浮载沉,几起几落。终于,在1992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庄严表决,三峡工程建设开始付诸实施。至此,我国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让这个承载了中华民族复兴期盼的治水梦想照进了现实。

  从那一刻开始,无数怀抱青春与梦想的有志之士来到了三峡,他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三峡人。

  经过了二十个春秋与冬夏,走过了二十年风霜与雪雨。在这片诞生了屈原和王昭君的热土上,数以万计、一代又一代三峡人,秉承“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壮志豪情,挥洒着青春与汗水,播种着希望和理想,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出彩的生命篇章。

  泰戈尔曾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今,“奉献、担当、创新、和谐”的价值观早已融入每一位三峡人的骨血与生命,激励着每一位三峡人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困难面前,我们敢于直面任何挑战,用创新的精神,攻克一个又一个世界难题。成功从来伴随争议,我们始终顶着压力,以“海纳百川”般的包容和负责任的大企业态度,向世人展示着三峡的精神境界。

  二十岁,三峡正值青春韶华。无数三峡人为今天的三峡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如今他们已不再年轻,但是仍然为了理想,奋斗在艰苦的工程一线。有人说他们青春已不再,正如电影《致青春》中那句台词 “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一般伤感,但我不敢苟同。

  因为三峡人的青春,与年龄无关。

  三峡人的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三峡人的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宏伟的想象和炽热的感情;三峡人的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惠及千秋、造福万民的三峡工程完工了,但我们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迈着铿锵而又坚定的脚步,从三峡奔赴金沙江,继续逐梦之旅。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年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三峡人的青春,从来与年龄无关!三峡人执着于梦想的道路上,青春一路随行!

  回眸20年,三峡人始终以建设三峡,开发长江为使命,为国家和人民奉献清洁能源;如今,我们正铆足干劲,把中国的水电标准推向世界,为成为国际一流清洁能源集团而不懈奋斗。

  我为自己作为一名三峡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即使疲惫劳累,只要想到这些,便能瞬间“满血复活”。我的青春,不在年龄,而在心态;我的青春,不是岁月,而是信仰!因为梦想与我同在,青春三峡永不言败!(鄢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