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成就了我

  孙荣刚

  一九九五年初,三峡工程建设风起云涌,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焦点。正值热血青年的我,怀揣着成为一名三峡建设者的愿望,只身来到宜昌这个陌生的城市。一下火车我就直奔当时三峡工程培训中心招聘地点报了名,后来,在经过笔试、面试及实地釆访拍摄等层层考核后,在众多应聘记者中,我终于如愿以偿被选聘上岗,成为一名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摄影记者,从此与三峡结缘。

  恢弘的工程,浩大的工地,使我的心里常常涌动着创作的激情。我为自己定下目标,一定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用镜头去真实记录三峡工程的一点一滴,去讴歌伟大的三峡建设者,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知道大三峡的建设历程。

  记得刚到三峡时,我常常背着沉重的摄影包,沿着建设中的三峡对外交通公路,从虾子沟一路徒步采访到坝区。那时,巍巍三峡大坝只是墙上的图纸而已。放眼望去,施工机械轰鸣往来,各作业面人头攒动,一派热火朝天的热闹景象。每当此时,我俨然一名冲锋的战士,端着心爱的相机,忘我地抓拍一幕幕沸腾的建设场景和一个个感人的建设者英姿。每次采访完,我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将照片送回报社,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发表在报纸上。我就想,要通过这些生动真实的照片,及时展现建设者的风貌,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峡工程和三峡建设者。

  记得一次在三峡专用公路仙人溪隧道遇到塌方,我冲进现扬,爬上掌子面拍摄职工们战塌方的动人场面,釆写的通讯《穿越仙人溪》配图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还有一次,在西陵长江大桥建设工地上,我登上几十米高的猫道网,拍摄大桥正在施工的情景。有人问我:“小孙,你就不怕危险吗?如果为了几幅照片出现意外,可划不来啊。”说句心里话,我也怕,万一在隧道里被塌方压在下面怎么办?万一从桥墩上滑下来怎么办?我想,在那种环境下,任何人或多或少都会害怕,但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的任务就是去真实生动地反映三峡建设的点点滴滴,肩负的使命不容我想得太多。

  我最难忘的还是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伟大历史性时刻。当时,我在没领到A证的情况下,采取迂回战术,设法与现场领导和执勤武警取得联系,准许我爬上一个二十多米高的灯塔架,得到拍摄最佳角度,从而顺利地拍下了铁流滚滚激战龙口的截流全景。接着,我又飞奔到截流龙口最前沿,以最佳的角度拍到了截流全过程,把建设者们的欢笑和喜悦的泪水定格在镜头里。当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微笑着走向龙口,来到建设者们中间时,我又及时抓拍了中央领导和建设者簇拥在一起的激动人心的场景。

  这次大江截流拍摄的作品,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特别是新闻摄影作品《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截流成功》(组照),《大江截流的成功时刻》先后荣获1997年度全国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年赛金奖,“改革之光”二十年中国新闻摄影精品赛金奖以及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中国最高新闻奖)。这些作品不仅宣传了三峡,也为三峡的新闻工作者们争得了荣誉。从此,我手中相机也更加勤快、更加多方位地聚焦三峡工程各个角度,力求立体化向众人展现三峡工程。

  2002年首届“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揭晓,三峡百万大移民“舍小家为大家”荣获特别大奖。在北京盛大的颁奖晚会上,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敬一丹展示出一组由我拍摄的三峡外迁移民的图片,向全国观众讲述了外迁移民们的动人故事。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不仅给了我拍摄的素材,也给了我写作的灵感。自三峡工程开工以来,我悉心收集所有与工程有关的资料,并将采访笔记整理成册。2001年春,我将久积胸中的创作冲动变为行动,利用休息时间构思并着手起草《梦想与现实的交响——三峡工程纪实》。该书于2006年初全部脱稿,同年4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人民日报原社长邵华泽为本书题词,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为该书作序称:“这是我见到的第一部如此系统、翔实、生动而又具有较高文学和史料价值的关于三峡工程的纪实作品。”

  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我采访拍摄的图片获奖的也越来越多:《三峡工程贡献于世界》、《为了三峡,别了三峡》、《三峡文物世纪大抢救》、《三峡首批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出苗》等新闻及摄影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100多个奖项。我个人也曾因为宣传三峡工程获得了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首届“中国经济报刊十佳记者”,连续两届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集团公司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面对一个个荣誉,我更感到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意义。

  在我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时,我感到既光荣,又不安。假如不是有三峡这世界级的伟大工程,我的镜头又怎么能一次又一次定格那些珍贵瞬间?如果说“百佳”是一种成功,那也是因为三峡工程的成功;如果说“百佳”是一种光荣,那也是因为三峡建设者的光荣;如果说“百佳”是一种荣誉,那一定是我们全体新闻工作者的荣誉。是三峡工程给了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给了我全程记录这一治水丰碑的难得机会。这些奖项和荣誉使我明白,是三峡工程成就了我。

  从1994年到2013年,在近20年时间里,我见证了三峡工程的每一步成长,记录了无数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在这期间,我用了数千个胶卷,拍摄了数十万张照片,我的办公室、家里的书房存满了数十年的三峡光影,在漫长的岁月里,“爱我中华,志建三峡”的情怀也透过镜头,深深融入我的血液。

  如今,三峡工程已建成,当初墙上的图景已成现实,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也已年过半百。回想起来,心情真的难以平静。一幕幕建设者奋战在三峡工地的情景依然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无法抹去;那三峡的人、三峡的事,永远都是我创作的源泉,仿佛一曲吟咏不倦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