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4日14:28,第一尾子二代中华鲟鱼苗在子一代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基地诞生,标志着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在中华鲟研究所获得成功。此次成功,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而该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课题组及相关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2009年9月21日至23日,研究所子一代中华鲟课题组先后确认两尾子一代中华鲟亲鱼(一雌一雄)性腺发育成熟。自此,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工作拉开序幕。9月24日,部署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事宜。9月25日下午,确定了人工繁殖的工作方案。9月25日晚,课题组全体成员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连夜完成了该方案的初步设计工作。
9月26日至28日短短的三天内,在枢纽管理局及所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课题组人员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孵化设施的兴建及供水配套,全套人工繁殖技术方案的制定、相关物资的采购和准备等工作。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时下进行中华鲟人工繁殖,其水温不合适,设施也不配套,况且还是前无古人的全人工繁殖,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所有人员均表现出极大的热忱,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9月29日凌晨,课题组成员均早早起床,将成熟雄鱼由黄柏河尾滩基地转运至三峡基地进行人工催产。虽然进行了精心准备,制定了完善的技术方案,但此次繁殖对于雄鱼来说,要克服高水温短途运输、水温调节和初次人工催产等困难,大家的心情都十分紧张,担心出现闪失。29日16时30分,首次顺利采得大量优质精液,对该精液进行镜检,精子成活率高、寿命长,完全满足人工繁殖要求。这时,大家才稍稍松了口气,紧张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容,但大家知道,这对于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来说,只是成功了一半。
18时48分,课题组对成熟雌鱼进行了催产,然而,由于成熟雌鱼体质较弱,将其转入较小的催产池后,该鱼不适应,在催产初期绕池壁狂游,后期则伏在池底不爱游动,这给人工催产繁殖造成了极大难度,以至于到了理论排卵时间,该鱼却未见排卵迹象。时间在静静地流逝,但大家的心情却愈发紧张焦虑,大家一边密切关注亲鱼的状况,一边讨论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19时30分,成熟雌鱼顺利排卵,且卵质良好,大家顿时长长地舒了口气,即刻按照技术方案要求,开始进行采卵授精,一直忙碌到深夜……
自9月25日开始准备工作,到10月4日子二代中华鲟出苗,以及后续的苗种暂养,课题组的成员们一直没日没夜地忙碌着,特别是在子二代出苗之后,大家忙碌并快乐着,因为大家知道自己所做的事的价值。这不仅解决了一项重大的技术难题,而且为迎接三峡大坝建设全面竣工和国庆六十周年,献上了一份隆重的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