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峡工程建设的前期,在浩浩荡荡的施工大军中,在方圆15平方公里的施工现场,一支仅有七八条汉子的队伍显得很渺小,但对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每位成员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段人生经历。
我有幸成为三峡建设者之一,是1993年底随单位成建制调进三峡的,不久到葛洲坝二公司三峡指挥部土石方科担任施工员。我们承担一个片区的施工任务,场面不大,人数也不多,最多时也只有8个人,都来自四面八方:有其他外营点抽调过来的骨干——老赵和老田曾经担任过队长,有业务成熟的工程师——老魏和小柯经过几个项目的锻炼已能独当一面,也有工作严谨、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还有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冲劲十足的大学生。大家虽然原本素不相识,年龄、专业、经历、习惯各不相同,但自从走到一起的第一天开始,虽然转战过多个片区,承担过多项突击性任务,但大家都抱成一团,始终牢记建设三峡的光荣使命,始终珍惜朝夕相处的同事缘分,不讲待遇,不讲工作条件,形成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
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在即,我们这支小队伍工作的第一站是茅坪溪隧洞出口箱涵,负责土石方的开挖。工程量不大,长不到2公里,高宽均只有十米左右,看似简单的工程,但复杂的地质构造着实让人哭笑不得,成片的砾石加泥沙浸泡在水中,让身材魁梧的电铲无能为力,即使是最先进的洋钻机也只能慢条斯理地蹒跚前进。面对形象进度的压力,大家不惜用手搬脚扒配合机械一点一点地“拨皮”,大家强忍着粉尘与炸药味的“熏陶”,冒着周围滑坡的风险,不分昼夜,终究按时完成了任务。随后大家又相继转战明渠和围堰的土石方开挖施工,突击打通到茅坪的道路,不知经历过多少月黑风高,荒野阴森的夜晚,但大家仍不顾饥饿与恐惧,全心身地工作,均以出色的成绩上交了一份份答卷。
有人说:“水电工人是最辛苦的”。确实,一年大部分时间在外,不说有离别亲人的相思之苦,不说有远离都市文明的封闭之苦,水电工人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也是难以想象的。施工人员不能享受机械操作手简陋的座位,更不能奢望机关管理人员被褥的温暖,只能地为床、天为帐,头顶星星和月亮,每当此时,我们相互安慰、互相鼓励;一到半夜,大家常常用一个馒头和半碗清汤来分享。尽管这样,大家没觉得苦和累,没有觉得心里的不平衡,而是把奉献作为一种崇高的荣誉,把经历当作人生一种丰富的收获。老田和小柯在后来分别因病和一起意外事故走完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里程,他们给曾经的战友留下了难以再圆的遗憾,也留下了他们对三峡和水电事业毕生的奉献。
队伍虽然渺小,成绩也谈不上耀眼,但团队品质令人受用一生。每当想起这些,对三峡、对水电事业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它凝聚了多少人的梦想、青春与汗水,甚至鲜血与生命。我想我们更加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