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建设文化感悟

  1992年4月3日下午,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以超过三分之二的法定票数,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决议》。至此,论证了半个多世纪的三峡工程从国家法律层面走完了最终的程序。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了一个具体工程实施民主表决。这是由于三峡工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无论从科学技术的复杂性,还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广泛性;移民之多,工期之长,投资之巨都堪称世界罕见。而且社会上不同意见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为慎重决策,经过长期的论证后,才将三峡工程作为特案处理,使三峡工程步入民主和法制轨道。
  自1993年1月3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一号文件颁布,三峡工程进入了建设过程。经过十七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三峡工程于2008年基本完成了初步设计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又经过三年的全负荷蓄水发电通航的考验,三峡工程向全国人民交出了完满的答卷。关于三峡工程的建设经验,各界都做过不少探讨,从技术层面被“世界大坝会议”权威专家誉为世界水利水电的里程碑;从经济层面“三峡模式”被各行各界广泛利用;从社会层面百万移民的壮举为中外媒体惊叹。笔者几乎参加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仅从文化层面对“三峡工程建设”的文化内涵,略谈一些感悟。


  一、“为我中华,志建三峡”是三峡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1993年7月,遵照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精神,中国三峡总公司正式组建,笔者有幸成为三峡工程的组织者之一。公司党组将“为我中华,志建三峡”作为贯穿三峡建设整个过程的三峡精神,动员广大建设者,以高度爱国情怀参加三峡建设,四面八方的有志之士,云集三峡工地。这些人“不为作大官,只为做大事”才到三峡参加建设,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梦想而来,为民族争气而来,为祖国振兴奉献而来。有了这股精神,才敢于挑战任何艰难困阻;有了这股精神,才能兢兢业业地埋头工作;有了这股精神,才能不断创新;有了这股精神,才能抵御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不良影响。记得三峡开工之初,领导派我去美国游说世界银行和美联储,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合作,但是却遭到冷遇,以国际上对三峡工程有分歧为借口,拒绝了我们的善意,这更唤起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中央决定动员全国人民支援三峡建设,设置了“三峡建设基金”,从电费中附加每度电4~7厘投入三峡建设,使三峡工程的资金困难迎刃而解。在沿海等发达地区实施了移民对口支援安置移民的举国体制,使百万移民“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百万大移民这个世界难题成功解决。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能办大事的优越性。
  现在三峡工程已经建成,到三峡工地访问,考察和旅游的客人每年都超过百万,中外游客对宏伟的三峡工程赞叹不已,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民族气魄感慨万千。来访的港澳台同胞,他们中间有不少当初对建设三峡持怀疑态度的人,有些竟率全家来三峡,面对孙中山的遗像三鞠躬。他们热泪盈眶地说:中华民族的三峡梦今天终于圆了,是你们(共产党人)告慰了先贤。可见,三峡工程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二、“举国体制”是建设三峡的重要体制保证,是社会主义计划指导和市场经济开放的完美结合
  三峡工程是民族的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三峡工程又是全民的工程,全民都受益的工程,必须由国家实施,但又不能完全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统管统建的办法管理。国务院为此设立了三峡建设的临时体制,国务院特设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总理兼任主任,委员会由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委负责人组成,对三峡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作决策。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和协调国家部委、省市相关部门贯彻“三建委”决定,负责监督三峡基金使用情况和三峡工程质量等。特设三峡移民局,专司三峡移民和库区建设事宜(后期与三峡办合并)。三峡工程的建设管理任务则由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承担,并赋予滚动开发长江水资源的长远目标。三峡总公司(简称)成立伊始,就具有充分的市场经济特色,在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具有融资、还贷、采购、招标、建设、管理和技术设计、施工规划的自主权利。十八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体制的设计相对完美,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个范例。
  这里着重要提到三峡移民工作的顶层设计。三峡移民情况复杂,移民安置好坏是三峡成败的关键。一是移民多达百万(最终130万),二是移民所在地方穷,三是跨区跨省移民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专设三峡移民局,对移民工作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监管地方使用移民经费情况。由政府(中央和地方)以国家行为统筹三峡移民工作的办法是成功的,这样做不但大大减轻了工程建设管理者的责任,使之聚精会神搞建设,而且使三峡移民能纳入“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地方总体发展规划中。现在长江上游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出现的种种困难,正是缺失了“政府行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水电建设具有公益和市场的两面性,这由中国文化特色所决定,用完全市场化进行水电开发建设是行不通的,三峡建设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成为三峡的行为准则
  三峡工程的规模史无前例,三峡工程的工期十七年之长也是罕见的,三峡建设期间可能发生的问题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数万名三峡建设者,时刻牢记周恩来总理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警示与嘱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整个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三峡建设者以“千年大计,国运所系”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工程的每一个细节、结点都要严格遵守高于国标的“三峡标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17年的高强度、高速度的施工过程中,坚持“零质量事故”的目标,这在当时社会上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三峡工程的优良工程质量,打破了“但凡大的工程必有大的质量事故”的断言。
  抓好工程质量不仅需要人的责任心,更重要的是制度上的保证,工程质量不能仅靠业主去抓,要靠全员质量管理意识。三峡工程所用从原料出厂,到制造厂的监督,到施工现场的监理,人人都把确保三峡工程质量看成是对民族工程的一份贡献,一份责任,才创造了三峡工程的质量奇迹。有一次我去加拿大考察GE公司,了解三峡机组制造情况,加方项目的负责人对三峡机组的质量、效率要求之高有点看法。我说:选择加拿大中标是对你们的信任,也希望你们以高标准为三峡工程作贡献。在确保三峡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高速度建设三峡,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处理好了就会使工程又好又快,处理的不好就会“捅篓子”、“惹是非”。三峡工程的进度安排强度空前,远远超出世界纪录,单凭热情、干劲和人海战术是无法实现的,主要靠科技进步和智慧。三峡工程建设集中了全国乃至全球的水电专家的智慧,对三峡工程的每一项关键项目进行会诊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一步一个脚印,不急不躁,不但实现质量优良,而且三次突破年混凝土浇筑400万立方米的世界纪录。“三峡精神”的文化内涵是三峡工程又好又快的有力推手。


  四、拦洪大坝与防腐大坝同建,这是三峡建设者的共同理念
  有人预言,三峡工程投资二千亿,一定会跌倒一批干部。十八年过去了,经过多次审计,至今尚未发现一起大的腐败案例。曾有人吹捧过的“高薪养廉”论,似乎在三峡不起作用。作为项目业主,三峡总公司在工程开工初期(1993年~1997年)660多名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不足200元,总经理也不过600元。直到2003年三峡工程实现拦洪、发电、通航,全体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不足2000元,这在全国鲜见,特别在三峡工程这样巨大的投资项目。2003年长江电力上市,成为国内著名的潜力股,却没有一个员工持有原始股。上述三峡现象,颠覆了“高薪养廉”的论点。似乎有一种精神文化支撑着全体三峡建设者,那就是“为我中华,志建三峡”,防洪大坝和防腐大坝同步建设,双双成功。


  五、“同心圆”构造了业主——承包商——设计监理和供应商和谐相处,共建三峡
  一项巨大的建设项目,由于利益不同,往往是矛盾频频,明争暗斗,在三峡工地这种现象很少见,实现建设三峡这一个世纪梦想,成为各方共同利益,从矛盾对立方走向对立统一,三峡总公司只做组织者和管控者,不以业主自居,遇到问题总能坐下来谈判使其得到解决。承包商不以利益第一,把质量信誉视为生命,设计和监理单位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独立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在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项目管理制等“四制”体制保证下,35000名建设者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世纪梦想为中心,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向心运动,顺利运行。三峡总公司组织所有的活动诸如评先进,都把所有参建单位的职工视为家人亲人,甚至农民工也不例外,从不拖欠施工单位和农民工的薪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建筑市场问题最多。矛盾最尖锐,但在三峡建设过程中。大小几百项目,几千项招标却始终有序进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虽有利益冲突,但都能在“同心圆”的架构下得到解决。十七年建设期间,在15平方公里管辖区内,3.5万建设者的小社会,没发生过一次群体闹事事件,大家都和谐地生活在建设三峡的氛围中。


  六、三峡建设者的大局观:记功应记人民功,记利但记国家利
  对于是否建三峡,在三峡建设初期议论很多,随着三峡工程顺利建成,议论渐少,但时而旧话重起。对此,三峡建设者们始终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这些意见,并请他们到工地参观,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在总结三峡成功经验时,把不同意见者视为贡献者之一。
  三峡工程是民族的工程,全国人民和世界华人都是三峡工程的参与者,在不影响三峡主体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招标方式,尽量让各界多参与。比如在营地建设时,在教育系统的高等院校中进行设计投标,在长江护岸工程建设中,在部队工兵系统招标,在对外交通项目中,在铁路和交通系统进行招标,在计算机管理系统项目中让更多的科研单位参加投标等等,让更多行业参与建设,让更多的人为实现世纪梦想作贡献,而不是由水电行业垄断,这种开放的姿态社会反映很好。三峡工程充分体现了“全民参与”,三峡建设者的大局观赢得了社会赞誉,三峡工程成功建成,充分体现了举国建设三峡的特殊意义。
  三峡工程建成了,没有开庆功会,没有锣鼓鞭炮声。三峡建设者说:记功应记人民功,记利但记国家利。他们又默默地背起行装,奔赴金沙江,继续完成开发长江的宏伟大业。


  七、“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法论,展示了三峡建设者务实创新的时代风貌


  面对三峡工程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面对浩瀚湍急的长江,十七年工期建成三峡谈何容易!沿用过去人海战术建三峡绝对不可行,单纯靠国内现有技术也困难,三峡建设者以改革开放的眼光面向全世界水电领域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这在当时并非大家共识。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必须克服当时国内仍然存在的保守的、闭关自守的行业保护,也必须克服“崇洋媚外”的盲目情绪。当时,中国已成为水电大国,但与水电强国还有差距,以水轮发电机组为例,我们仅能制造30万千瓦机组,对三峡型70万千瓦机组尚无把握,经过艰苦细致的协调,科学比较,耐心说服,最后达成共识,采用国际招标采购水轮发电机组,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法,圆满地完成了左岸十四台机组的招标。为了促进中国的机电制造业的发展和进步,标书中强调了采购设备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采购与信贷相结合,中外双方共同制造(中方分造一定份额)相结合,业主用4000多万美元引进了制造软件,无偿赠与中方制造厂,经过这一轮务实和创新的国际招标,不但成功地完成了三峡机组的建设,而且促进了我国机电制造业的发展。今天,我国不但能制造70万千瓦机组,而且能制造更大容量的机组,不但能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可以大量出口。通过三峡建设,使我国不仅成为水电大国,而且已经成为水电强国,求真务实与不断创新是三峡精神主要特征,是三峡建设者的性格和气质。
  面对复杂的三峡工程,如果用常规的建设管理方法需要几千人管理,人多不一定能办成事,层次多可能会误事。三峡建设者从工程开始,就确定了“小业主,大社会”的管理模式,三峡工程的组织者克服了各种质疑和传统思想的阻力,大胆引进当时最先进的人机对话管理系统进行管控(简称TGMPIS),对每一个项目都开发出适合三峡工程实际的质量、进度、成本三控制应用软件。开发了财务、金融无纸化结算软件,对设备配件、物资和信号开发实行“少储”“零储”管理;建设了三峡网站和办公系统,与上级和相关单位链接。通过开发、应用现代化的管理系统,使三峡总公司80%的管理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和应用,90年代国内率先引进和创新的管理模式,至今已在全国各行业大型建设、管理中普遍认可和采用。
  八、“建设一座电站,改善一片环境,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批移民”是三峡精神延伸的新时代水电建设理念
  在三峡建设初期,三峡建设的组织者就提出三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让三峡所有的建筑30年之后也不落后,让三峡坝区成为万里长江第一个亮丽的人文景观。现在三峡工程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数百万中外游客。在郁郁葱葱的密林怀抱之中,碧绿的长江镶嵌着银灰色的大坝,犹如一条横卧的中华巨龙,挡住滔滔长江洪水银线,万吨船队悠然通过五级船闸,十几条钢塔长蛇翻山越岭,向半个中国送去动力和光明,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想变成现实,并为千千万万游客提供了美妙的精神享受。
  三峡工程经历了百年研讨,八年筹备,20年建设,三峡总公司(中国三峡集团前身)管理层已更迭三代。通过三峡建设,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一个水电工程,绝不只靠技术,更重要的是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人文精神、社会责任,逐步形成了水电建设崭新的理念,即“建设一座电站,改善一片环境,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批移民”,要求所有的建设者,每建设一座电站,都要留下“四个一”的足迹,这是大型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这也是对全国亿万人民支援三峡工程的实实在在的回报。


  九、确保“长江不老,永续健康”是三峡建设者对开发长江的最深刻的文化感悟
  上苍造化了长江,这条长达6300公里,落差5800米,蕴藏着中国40%可开发水能,每年以浩浩万亿立方米的水量注入东海。在这流域1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就40%人民,承载着40%GDP,是名符其实的中华母亲河。笔者相信,只要地球、月球还在,长江不会萎缩和断流,它是中国所有河湖难以比拟的。但是,不断流不等于健康,人类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无度、无序的开发狂燥,不时地在侵袭着长江机体。笔者十年前在长江第一城宜宾看到过清乾隆年间立的一块碑记,上面写到:向长江倾一筐垃圾罚款一银元……我们的先人在300多年前就有了保护长江的意识,现代人科学技术进步了,人们环保意识却淡薄了。谁之过?难道不值得深思吗?中国要发展,长江要开发,但这种开发一定要有序,在“长江总体流域规划”指导下有序开发,在“环境保护”法规框架内科学开发。在统一调度下,水砂平衡、水畅其流,发挥每一座水电站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摆在中国三峡集团的一个更长远、更伟大的任务。三峡建设者要时刻牢记周恩来总理在建葛洲坝水电站时的谆谆教诲:“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还说:我一生中最惦记的两件事,一是上天(卫星),二是修水利。修水利不能犯错误,犯错是多少年也无法挽回的。今天,在我们感悟三峡精神时,尽显先辈之英明。
三峡建设者以浓墨重彩铸造了伟大的三峡工程,我相信在三峡精神文化影响下,中国三峡集团也会固本强基永葆事业长青。
  (作者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三峡总公司原副总经理,现任高级咨询。)

信息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2012年0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