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细页
中国科学院院士、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划设中华鲟自然栖息地刻不容缓

  (本网讯 谢泽报道)“当前形势下,进行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增殖放流现实意义重大,但实现中华鲟正常的自然繁育,应是中华鲟保育工作的终极目标。因此,我多年来一直呼吁相关各方应为划设中华鲟自然繁殖栖息地提供支持和便利。”4月12日,已经81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出现在位于宜昌市胭脂园的2015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现场,为中华鲟保护事业站台鼓劲。

  放流现场的讲话中,曹文宣向参加活动的学生和志愿者介绍了当前长江水生生物,特别是中华鲟的残酷生存现实,希望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切实保护以中华鲟为代表的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在与记者的交流中,曹文宣表示,人类活动对于中华鲟在长江的洄游、繁育行为产生了严重影响,类似于非法捕捞、工农业污染物入江等情况,对于中华鲟的影响是直接和致命的。

  曹文宣认为,尽管建坝对于中华鲟洄游产生一定影响,但若从宏观来看,同为长江生物链顶端的大型肉食性水生生物——中华鲟、白鲟、白鱀豚 、江豚等全部陷入濒危和灭绝的境地,其反映的是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整体恶化所造成的水生生物资源危机。

  野生中华鲟连续两年未监测到自然产卵,这是曹文宣关心的一个问题。他说,鲟鱼有上亿年的生存史,随着地理、气候等各种自然条件的变化,其分布从最早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向南延伸,而中华鲟已经是鲟鱼里分布最南的一种。这说明鲟鱼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当其原有产卵场不适应产卵条件时,它会另择合适场所继续繁衍。

  曹文宣进一步解释,古长江在距今约300万年才穿越巫山山脉,东西贯通,有亿万年生存史的中华鲟原始产卵场不可能在宜宾上游的金沙江段。可能是因为后来人类活动干扰迫使中华鲟溯流而上,选择在当时人烟稀少的金沙江段作为产卵场。而葛洲坝枢纽建成后,无法翻越大坝的中华鲟选择了葛洲坝大江电站下船只航行、捕捞活动都不是很频繁的水域作为产卵场。而这两年未监测到自然产卵,很可能跟这个产卵场也出现不适宜产卵的因素有关。毕竟这个区域还是位于城区江段,人类活动干扰还是不能忽略的。

  根据这一认识,曹文宣从多年前便开始提议,在长江沿线选择若干个合适水域,建设中华鲟自然栖息地,为其自然繁殖提供条件合适的“安静”场所。此举可以利用中华鲟的适应能力,让其改变原来葛洲坝下的产卵地,或者说为中华鲟自然繁殖提供更多的水域选择,使中华鲟自然繁殖规模能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

  曹文宣坚持认为,全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对于中华鲟“保种”具有重大意义,但中华鲟保育工作必须以实现正常的自然繁殖作为最高目标。但曹文宣亦坦诚,由于划设中华鲟自然栖息地涉及到的相关方太多,利益关系复杂,他多年来的呼吁并未得到积极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