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储能运维的“新兵”与“老将”

  本网讯(徐强)“担心的状况还是出现了。”三峡集团青海分公司乌图美仁检修中心中控室内,值班长李月峰紧盯着监控屏上“储能设备通讯异常”的报警弹窗。

  “储能设备是电网的‘充电宝’和‘稳定器’,白天储存新能源电力,到晚上用电高峰时再放出去,既能解决风电、光伏发电‘出力不稳’的问题,又能帮电网扛住供电压力。”李月峰指着监控屏上停止跳动的储能数据解释,语气里满是焦急,“通讯中断,我们就无法对设备下达放电指令。晚高峰用电的关键窗口期,也是电网调度储能的‘黄金时段’,要是在那之前故障不能及时修好,今天的放电就要受影响。”

▲乌图美仁检修中心夜巡,确保储能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摄影:徐强

  李月峰的紧张,既来自于保供的责任,也有对新设备的担忧。乌图美仁检修中心负责运维的三峡海西基地100万千瓦光伏配套储能电站于今年4月并网,此时仍处在动态调试阶段。员工通过实操与复盘,逐步摸索储能系统新设备的故障排查原理。李月峰当即做出部署:“值班人员检查升压站内设备,检修班组前往储能电站检查现场设施,运行班组沿3.4公里的光纤通讯线路逐点进行故障排查。”“通讯线路正常!”“储能设备充放电正常!”对讲机里陆续传来的反馈,最终将故障锁定在储能系统的“大脑”——EMS协调控制器上。核心设备出现问题,对于接触储能设备的“新兵”们而言是块“硬骨头”。

▲运行班长韩庆卿(右)和同事正在检修储能控制设备——EMS协调控制器

  运行班长韩庆卿主动请缨,他用笔记本电脑连接设备、调阅2000余条历史数据,最终将问题锁定在系统配置文件中的一处错误。他迅速重设运行参数、替换程序、启动装置……不到40分钟,通讯成功恢复。20分钟后,储能系统在电网的调度指令下顺利放电,当晚稳定输出16.8万千瓦时的绿色电能。这份精准高效的排障能力,源于团队平日里下的“苦功”——办公桌上,设备说明书被翻得卷了边;培训笔记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故障排查注解......这些细节,不仅见证了储能运维“新兵”的快速成长,更支撑着储能项目以日均1次的充放电频次,在保供关键期持续稳定供电。

▲戈壁上的三峡海西基地100万千瓦光伏配套储能电站

  乌图美仁检修中心的储能运维“新兵”带着钻劲学技术、啃难题,遇故障敢上手,而在170公里外的三峡集团青海分公司锡铁山检修中心,一群有着四年运维经验的储能运维“老将”,正以提前预判风险、稳妥处置隐患的沉稳守护在保供一线。

  今年暑期,锡铁山检修中心外的戈壁滩上,地表温度曾飙升至40摄氏度,热浪裹着沙尘在储能电站的设备间翻滚。此时站内储能设备正全力充电,一旦高温引发故障导致停机,当天新能源电力的储存与输出都会直接受影响。

  “保发电,首先要保障设备零非停,把故障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运维班长马宁宁边说边行动。作为负责流沙坪二期风电配套储能电站运维工作的一名“老将”,他早已练就预判风险、应对复杂情况的硬本领。

▲锡铁山检修中心员工正在检查电池仓空调温度

  马宁宁熟练地把工具、备件一一放入包里,顶着烈日和同事一起驱车赶到现场,对储能电站的5个电池仓、5个PCS(储能变流器)仓挨个进行故障排查。当查到三号PCS仓时,散热风扇熔断器里的黑色灼烧痕迹让他停住了手。“这是设备过载前兆,说明保险丝存在熔断风险,必须马上进行更换处理。”马宁宁边说边从工具包内掏出备用保险丝,上个月刚处理过类似隐患的他对此早有准备。

  线上开票、切断电源、开盖验电、换保险丝、送电重启……在超过40摄氏度的设备仓里,短短5分钟操作结束后,马宁宁的工作服已能拧出汗水。

  “隐患查得早、排得快,绝不让设备‘掉链子’,这就是咱运维人的底气!”锡铁山检修中心负责人马永忠说。

  戈壁上的“新兵”敢闯敢拼,“老将”沉稳老练,他们以同样的坚守,守护着储能设备的每一次“充电蓄能”与“放电保供”,让戈壁上的绿色电力跨越千里,送进千家万户,筑牢一道“电力屏障”。

编辑:杨思恒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