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袁向南)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是契丹族的祖源地,这里有辽上京遗址。深厚的历史沉淀,赋予了巴林左旗独特的地域文化。
辽代的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广阔的草原上兴隆了几百年。近年来,在巴林左旗各级政府与陶瓷从业者共同努力下,来自草原的白瓷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结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辽瓷基地的一楼生产车间,具有草原特色的各种瓷器整齐摆放在桌子上,工作人员正聚精会神一笔一划地在素胚上勾勒各色花纹与图案。
车间里,陶瓷生产的各个环节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辽瓷基地已逐渐成为巴林左旗的文化旅游新地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打卡和研学。
基地员工正在工作 本文摄影:孙恺
素胚瓷器
“现在我们基地基本能稳定发展了,但当初起步时非常困难。”辽瓷基地负责人李海刚说。
李海刚是巴林左旗大良沟村人,也是巴林左旗远近闻名的雕塑家,巴林左旗市区多处雕塑作品均出自他之手。
“一直以来,我都对家乡的白瓷感兴趣,当时也是想着有时间尝试一下,看能不能复刻成功。”李海刚说,“不试不知道,一试才知道其中之难。”
中国白瓷始于北齐,唐代瓷器呈现出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北白”主要指邢窑白瓷。后邢窑渐衰,宋代定窑继而起之。与北宋几乎同时期的辽,白瓷也得到推崇与发展。
然而,草原上的白瓷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瓷土、造型、刻花等生产技术都已衰落失传。于是,李海刚遍寻名家,翻遍史料,亲自上手操作,一次、两次、三次……越挫越勇,越做越起劲,他手下的白瓷也由最初的粗糙变得越来越精细,最后几乎是完美复刻。
“博物馆里现存的几乎所有辽代白瓷,我们都能做出来。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辽代白瓷生产复刻技术。”李海刚说。
“精美的瓷器要做出来,还要传出去。”如何让生产的瓷器找到商业模式?这又是摆在李海刚面前的一个难题。
“前几年,投入20万元成本生产出来的白瓷,最后只有5000多元的销售额。”李海刚回忆,刚开始思维受限,只是做一些博物馆现存瓷器的复刻品,偏观赏性,实用性不强,再加上规模受限,无法走量,盈利艰难。
“巴林左旗的白瓷要想在现代社会有一席之地,必须往实用器方向发展,要将白瓷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中,才能算是真正的重生。”三峡集团驻巴林左旗副旗长成润奕说。
李海刚一直以来都对巴林左旗的传统文化艺术十分着迷,在充分了解巴林左旗作为草原“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文化后,他研发出了“丝路花语”系列瓷器。
瓷器上的花纹为草原“丝绸之路”途经点的代表性鲜花,以“丝路花雨”茶杯为例,杯外的一圈花纹,便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只此一家,别无他店。
“丝路花雨”系列瓷器
“丝路花语”系列瓷器一经推出,便受到欢迎,仅仅是“办公四件套”系列,2024年的单品销售额就突破了25万元。
“瓷器要想做好,还是要创新。只有创新,才有核心竞争力。”李海刚指着眼前的各种原创系列瓷器说。
李海刚基地生产的瓷器供不应求,订单与研学活动源源不断,但李海刚又有了新烦恼。研发的原创瓷器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基地规模较小,产能受限,很多时候有大单子也不敢接。
基地的展厅
2024年,三峡集团在当地政府的介绍推荐下,计划对基地进行资金帮扶,专门用于辽瓷基地购买原料、生产设备等,全力帮助基地提高瓷器生产产能。
“草原白瓷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就有希望成为中国瓷器宝库中最独特的一支。”李海刚说到。
随着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文化兴旺的时代潮流,白瓷又再次显现出独特魅力,从博物馆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编辑:孙钰芳 陈晓英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