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长江口出现大量中华鲟幼鱼 为10多年来之最

  本网综合消息 9月16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传来信息,今年春夏上海长江口出现大批中华鲟幼鱼,数量为往年的数倍,也是10多年来之最。

  “葛洲坝修建之前,中华鲟的产卵地在金沙江。葛洲坝修建之后,中华鲟在葛洲坝下面产卵。”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介绍,长江水产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华鲟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长期监测葛洲坝下产卵场的产卵活动,近2年科研人员没有发现中华鲟产卵,去年上海长江口没有发现中华鲟幼鱼。今年4月16日,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在长江口长兴岛东北侧部、长江大桥以东3.5公里处监测到一尾野生中华鲟幼鱼。往年上游秋季繁殖的中华鲟幼鱼洄游到达长江口的最早时间通常在次年5月中上旬,这次监测到的时间在4月中旬。
  在通过形态学研究确认监测到的幼鱼是中华鲟的基础上,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遗传背景,进一步确认长江口出现的该鱼群为中华鲟幼鱼。但这批幼鱼的产卵地至今还是个未知数。
  目前,葛洲坝至上海长江口长江沿线的湖北、江苏、上海等地,包括东海水产研究所在内的多家渔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研机构、高校,正在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的组织下全力寻找原因,拉网式寻找这批幼鱼的产卵地。
  今年4月12日,在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江段,三峡集团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2015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通过江阴监测点及长江口中华鲟误捕调查显示,放流中华鲟到达长江口水域的时间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从放流点到长江口的平均洄游时间21天。61尾声呐标记的中华鲟中,至少有21尾到达了长江口水域,占到总数的约35%,这一比例显著高于有资料记载的中华鲟幼苗放流存活率。此次中华鲟放流追踪积累的基础数据,也为后续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放流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持,为流域范围内的中华鲟保护奠定了基础。
  7月6日,浙江省嵊泗县海洋局一名环保志愿者发现一尾背部受伤的中华鲟,通过背鳍T标确认其为三峡集团今年4月放流长江的子二代中华鲟。这尾中华鲟被发现时,地处舟山群岛最北部的嵊泗海域,海域盐度为29‰。这首次实证了子二代中华鲟能够主动适应海水环境,与野生中华鲟具有同样的降河洄游特性,也证明采取全人工繁殖技术手段进行中华鲟物种保护完成可行,对保护中华鲟物种及其他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从2009年开始,在专家的建议下,我国停止了野生中华鲟科研捕捞。野生中华鲟停捕后,中华鲟物种保护工作并未停滞,三峡集团投入大量技术力量和资金对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进行了攻关。
  2009年,中华鲟研究所首次取得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成功,经专家鉴定,总体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正是有了成熟的全人工繁殖技术为基础,中华鲟放流质量和规模逐年提升。2014年10月14日,中华鲟研究所子一代中华鲟再次成熟并繁殖成功,标志着中华鲟亲本再成熟这一关键技术有了实质性突破,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在跟踪技术上有所创新:在2014年开展声呐追踪成功基础上,2015年在沿江各监测站首次采用实时传输技术,每个站点可实时传输放流中华鲟的洄游信息。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