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脱贫攻坚 央企担当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专访雷鸣山

  人民日报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展现央企担当 ——访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

人民日报记者  朱隽 王浩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2日   第 04 版)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央企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记者采访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

  履行央企责任,助力脱贫攻坚,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记者

  决战脱贫攻坚,作为国内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三峡集团肩负着怎样的责任?

  雷鸣山

  决战脱贫攻坚,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有助于进一步激活国内消费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央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三峡集团在做强做优做大主业的同时,坚定履行中央企业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当好助力脱贫攻坚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全力以赴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贡献三峡力量。

  三峡集团在助力脱贫攻坚中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我们在管理运行好三峡工程的同时,在金沙江下游投资兴建了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等四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这些国之重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以乌东德水电站坝址所在地为例,自2011年筹建以来,右岸云南省禄劝县乌东德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3100元提升至近9000元。

  截至今年9月底,三峡集团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超过85亿元,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400多个,惠及110多个县(市、区),在助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表率和引领作用。

  记者

  三峡集团在助力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中做了哪些工作?

  雷鸣山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鹿马登乡布拉底村过去全是低矮的“杈杈房”,人畜混居,漏风漏雨。三峡集团整合帮扶资金,为村民建了宽敞安全的砖瓦房。

  三峡集团在扶贫过程中,既帮贫困群众找饭碗,也帮他们造饭碗。我们积极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今年集团专门拿出100个指标招聘帮扶地区的贫困家庭生源。今年上半年,全集团境内农民工高峰时段的用工量达83615人,大大超过去年全年的最高值。

  农村安全饮水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也是我们帮扶的重点任务。湖北谷城县东坪村存在季节性缺水难题,我们投入40多万元建了一口蓄水池加一个泵站,600多名群众喝水不再犯难。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已经在定点扶贫县和对口支援县累计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超过60个、供水排水工程52个。

  我们坚持“志”“智”双扶,助力帮扶地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累计投入教育扶贫资金超过7.1亿元,改善帮扶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三峡集团在重庆奉节和巫山投入1.26亿元设立医疗救助基金,对贫困患者在多重保障网报销之后自付比例超过10%的部分给予兜底救助,仅此一项就惠及8万多贫困群众。

  发挥企业优势,创新扶贫模式,将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记者

  脱贫关键靠产业,三峡集团如何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模式,确保脱贫质量?

  雷鸣山

  金秋十月的重庆巫山,高峡平湖,红叶漫山,美不胜收。过去的巫山,虽然有好山好水,但受制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旅游业规模一直不大。三峡集团积极探索实施“旅游+扶贫”模式,通过为其量身定制特色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产品、赠送旅游大巴车等措施,2019年帮助巫山新增引入客流超过20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00余个,增加旅游收入1.3亿元。

  发展扶贫产业,难在持续稳定。三峡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精准施策,让贫困群众不仅能鼓起口袋,更能稳住口袋,实现稳定脱贫、长久脱贫。

  河北曲阳县“风光”无限,我们因地制宜在那里实施了光伏产业扶贫模式。如今的曲阳县里,一排排蓝色光伏板拼接成了“梯田”,荒山上开出“太阳花”。光伏电站建成后,不仅每年可为电网提供15.6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贫困群众也可通过获得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等增加收入。目前,项目已辐射带动周边8个贫困村8000多贫困群众增收。

  记者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让贫困群众真正受益,如何保证贫困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雷鸣山

  扶贫帮扶决不能陷入“送钱送物”的误区,要让贫困群众随着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在产业发展中提升素质技能,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三峡集团建立了“集团+基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可持续模式,资金跟着项目,项目带着贫困户,发展一个产业,培育一群能人,带动一方百姓。四川屏山县龙口村村民苟光莉是向家坝水库移民,凭借“三峡种子基金”提供的10万元启动资金,她养起了鸡。如今她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年产值达到400多万元,每年给80多户贫困户分红。“三峡种子基金”已为宜宾市金沙江下游库区7县(区)的62个移民村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一粒粒“种子”长成大树。

  展现央企担当,接续推进帮扶地区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记者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三峡集团将如何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雷鸣山

  作为肩负国家使命的中央企业,三峡集团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方面,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们将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劲头不松,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工作要求,继续投入真金白银,倾注真情实意,做到真抓实干。

  具体来说,我们将继续聚焦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密织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础保障网。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推广实施脱贫攻坚阶段形成的“旅游+扶贫”“新能源+扶贫”等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充分发挥三峡集团在生态环保方面的专业能力,复制推广“生态+扶贫”模式,助力帮扶地区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积极为当地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把帮扶地区的实际与三峡集团“十四五”规划编制和2021年帮扶项目计划编制相结合,把帮扶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具体行动上,继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三峡力量。

  新华社

  新发展格局下新机遇丨当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国家队——三峡集团助力脱贫攻坚取得积极成效

  新华社记者  侯雪静

 

 视频来源:新华社

  三峡集团扛起央企使命担当,当好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国家队,截至2020年9月底,扶贫工作历年累计投入超过85亿元,2016年以来年均投入超过1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400多个、惠及全国110多个县(市、区),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表率作用。

  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表示,三峡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努力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三峡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是三峡定点帮扶的贫困县(旗)之一。巴林左旗西沟村约8000亩耕地,四分之三是旱田,帮扶之前基本是“望天吃饭”,全村近一半是贫困人口。

  9月22日,秋分。巴林左旗西沟村,两台收割机穿梭田间,抢收谷子。

  “以前每亩谷子300斤顶天,可现在少说也有500斤。”西沟村村民马腾文起个大早,站在田垄上,瞅着一茬茬谷子“哐嘡嘡”卷入收割机。

  顺着轮辙,两行塑料薄膜贴地铺展。“播种时覆上这个膜,浇水、除草、打药都省了,腾出手打零工能挣一份钱,秋收又挣一份钱!”马腾文说,“覆这个膜真好,腰包鼓了,心里踏实了!”

  2019年,三峡集团联合专业机构在巴林左旗西沟村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今年,西沟村覆膜从300亩增至4000亩,全村增收近百万元。

  雷鸣山介绍,三峡集团定点帮扶重庆市巫山县和奉节县、江西省万安县、内蒙古巴林左旗等4个贫困县(旗)。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在定点帮扶县累计投入资金8.6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98个、委派挂职干部38人次,通过在产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扶贫扶智等方面全方位帮扶,同时聚焦短板弱项,一县一策,截至目前4个定点帮扶的贫困县(旗)都已顺利脱贫摘帽。

  雷鸣山表示,2018年至2019年,三峡集团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考核中连续两年获得“好”的评价,总结扶贫经验主要有3方面:

  ——把教育扶贫摆在突出位置,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6亿元,新建扩建学校41所,极大地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助力贫困群众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把健康扶贫作为重要环节,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2亿元,援建县乡医院5所,扩建村卫生室49所;

  ——高度重视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累计投入资金近1亿元,实施安居项目30个、饮水安全项目22个,极大改善当地群众人居环境,惠及人口超过20万人。

  “三峡集团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支持贫困地区培育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雷鸣山说,三峡集团结合定点帮扶县资源禀赋,探索总结了“旅游+扶贫”“生态+扶贫”等产业模式,帮助贫困地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和发展优势。

  除了定点帮扶贫困县,三峡集团还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2016年至2019年,三峡集团捐资36亿元,助力云南怒族、普米族、景颇族3个人口较少民族和四川凉山州彝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在升级改造住房、新建各类基础设施、修缮道路等方面全方位帮扶,直接和间接惠及人口超过27万人。2019年至2020年,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三峡集团又向云南昭通和四川凉山州等地的30个贫困县捐资10亿元,助力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还需要当地经济持续发展作支撑。雷鸣山说,三峡集团精心建设、精益运营一批世界级大型水电站,在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民生保障作用。

  三峡集团投资兴建的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4座电站,总装机4646万千瓦,总投资约5000亿元。4座电站建设运营期间,不仅向四川、云南两省持续稳定贡献各种税费收入,而且通过持有已投产电站股权的方式让两省长期共享电站开发成果,为两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

  雷鸣山表示,随着4座梯级电站的建成投产,可将西部水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显著改善工程周边地区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促进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峡集团努力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中央企业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出资和增资,在首期出资6亿元基础上,2019年再次增资4.64亿元,累计出资10.64亿元,与各央企一道合力助力贫困地区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雷鸣山说。

  经济日报

  在脱贫攻坚战中交出合格答卷——访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

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

  “三峡集团坚决当好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日前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国家重大工程引擎支撑作用,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脱贫攻坚战中,三峡集团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过85亿元,2016年以来年均投入超过14亿元,成为投资力度最大的央企之一。

  水电开发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由于水电主业的独特性,三峡集团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扶贫”基因。“水电站所在地往往交通不便、贫困问题突出,建电站首先要做好移民工作。”雷鸣山说,三峡集团很早就提出“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理念,充分发挥大型水电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助推水电库区移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以三峡工程为例,该工程先后迁建2座城市、10座县城和114座集镇,新修等级公路830公里,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壮举,使三峡库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我们水电工程的移民经费已经超过了工程本身投资,工程修建促进了项目所在地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对库区发展是一个大机遇。”雷鸣山表示。

  四川凉山等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的水能资源丰富,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富矿”。金沙江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是“西电东送”主力,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达1.2亿千瓦,富集程度居世界前列。

  在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前,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这四座电站库区的国家级贫困县就有15个。而通过电站建设和移民搬迁安置,这些县实现了跨越发展。雷鸣山表示,这些巨型水电工程投资大、周期长,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强大。

  数据显示,目前在建的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总投资约2700亿元,工程建设期可拉动川滇两省GDP增长超过8500亿元,拉动直接、间接就业人数超过130万人,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以乌东德水电站所在的四川会东县乌东德镇为例,当地财税收入从2009年的150万元提升至目前的近35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00元提升到1.2万元。四川、云南两省还通过持有的电站股份,每年稳定分享到电站发电收益。

  集中兵力破解扶贫难题

  三峡集团扶贫工作点多、面广、战线长,除了与水电业务紧密相关的库区移民帮扶“特色题”,还有像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这样的“统考题”,援疆援藏援青这样的“必答题”,以及主动请战帮扶四川、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这样的“自命题”。“无论是哪一种题,只要事关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峡集团都责无旁贷,都必须交出合格答卷。”雷鸣山强调。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根据中央安排,三峡集团从2002年起开始定点帮扶重庆市巫山县、奉节县以及江西省万安县、内蒙古巴林左旗。

  雷鸣山表示,多年来,三峡集团始终把定点扶贫工作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扎实推进定点扶贫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峡集团坚持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着力补齐4个定点帮扶县(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短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8亿元。自2018年起,4个帮扶县(旗)陆续脱贫出列,2020年3月4日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援疆援藏援青工作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部署。2005年以来,三峡集团先后与新疆皮山县签署5期对口支援协议,累计投入援建资金1.5亿元、实施支援项目94个。在西藏,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支持西藏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墨脱县安居工程建设、高寒高海拔地区28县城镇饮水工程等。

  云南怒江州、四川凉山州等地原来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据雷鸣山介绍,三峡集团主动加大向怒江州、凉山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资金帮扶力度,2016年至2019年主动请战捐资36亿元,围绕安居工程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素质能力提升等方面,成功助力普米族、景颇族实现整族脱贫,云南怒族和四川凉山彝族具备整族脱贫条件,直接和间接惠及人口超过27万人。

  标本兼治培育特色产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方面,中央企业义不容辞。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雷鸣山说。在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中,三峡集团始终坚持以产业为基,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不仅提供“输血”帮扶,更注重产业“造血”帮扶,努力帮助贫困地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发展优势,不断为贫困地区筑牢脱贫根基。

  在河北省曲阳县齐村乡的荒山上,蓝色的光伏电池板堆砌起错落有致的“梯田”。三峡集团曲阳光伏电站不仅拓宽了老百姓的增收渠道,还成为当地财政纳税骨干企业,全部建成后能辐射带动5万人稳定脱贫,将荒山变成了“金山”。

  雷鸣山透露,光伏板上发电,板下耕种、养殖的“光伏+农牧业”“光伏+渔业”等光伏扶贫新模式,正在三峡集团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遍地开花。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拓展光伏产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越来越多的农户带来了就业增收机会。

  在雷鸣山看来,产业发展不是空中楼阁,要紧紧依托当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市场空间、环境容量以及当地的脱贫产业规划,因地制宜确定产业扶贫方式。

  近年来,三峡集团在“特”字上做文章,重点打造特色化产业,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巫山旅游业、奉节油橄榄、巴林左旗笤帚苗……在三峡集团的精准帮扶下,对口帮扶贫困地区的各类特色产业逐步做优做强,成为当地脱贫之基、富民之本。

  “产业扶贫扶根本、管长远。三峡集团的这些产业扶贫项目将在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雷鸣山说。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