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队”队长
――记200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葛洲坝三峡指挥部厂坝一部综合队队长王跃辉
□ 本报记者 范明强
1999年、2000年、2001年,三峡工程混凝土浇筑连续三年刷新巴西伊泰普水电站创下的年浇筑304万立方米的世界混凝土浇筑最高纪录;2002年年底至2003年4月下旬,三峡工程完成三期碾压混凝土浇筑110.5万立方米,创造了月浇筑强度、日浇筑强度、小时浇筑强度等多项世界纪录。这些辉煌,都凝聚着王跃辉和他的队友们的心血和汗水。
施工中显示铁军风采
2000年至2003年,王跃辉带领他的队友就战斗在三峡工程左岸大坝混凝土浇筑、右岸三期碾压混凝土浇筑的前沿阵地――立模工作上。立模是混凝土浇筑前的一项重要环节。混凝土浇筑前,要用木板或钢板围成一个混凝土浇筑的仓位,仓位里要纵横绑扎、焊接各种规格的钢筋。这些工作统称为立模。模立好后,混凝土才能浇筑。混凝土浇筑质量优劣、形象的好坏,与立模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而立模的速度快慢,又直接影响混凝土浇筑的进度。
为了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和进度,王跃辉和他的队友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艰苦的施工环境,是他们经常必须面对的。冬天,六七级的寒风迎面而来,手脚被疼得麻木;夏天,烈日当头,钢筋灼手,身上的汗渍化成一片片盐晶。如果再碰上又深又狭小的仓位,施工环境更是艰苦。在深井似的小仓内立模,其活动面积只有半个平方米。焊接时产生的烟雾,无法散去,眼晴被熏得红肿,嗓子呛得干疼。除此之外,如果遇上下雨,还要再上一份痛苦:虽然上面遮有雨棚,雨水还是顺着水泥墙下渗,因活动空间狭小,全身衣服就被渗下来的雨水淋个透湿。如果遇上烈日高照,仓内的温度陡增,发热的水泥墙、发烫的钢筋,再加上电焊时所产生的温度,使仓内温度达到四十多度,且一丝风都没有,在仓内作业,常热得头昏脑闷,呼吸都感到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一作业就是半天。有时候一个半天做下来,骨头就像散了架一样。尽管这样,王跃辉和他的队友们依然像猛虎一样,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记得2002年9月初,指挥部发出“10月5日前二期泄洪坝段全线到达185米高程”的进军令。此时,他负责的坝段有17个仓位要在40天内完成封顶。人们称此为天方夜谭。但在他的率领下,职工们交差作业,日夜赶工,结果提前2天、于10月3日完成任务。
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是他们经常遇到的挑战。当三峡工程左岸大坝坝段混凝土浇筑大战接近尾声 的时候,2002年12月8日,王跃辉率领他的主力部队又转战到三峡工程建设最艰巨的战场――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浇筑现场。这项工程混凝土浇筑总量达110.5万方(若浇筑成1米高、1米宽的混凝土墙,可从三峡工地铺到北京),钢筋制安492吨,帷幕灌浆4100米,并且要在5个月时间内即在长江来汛之前完成。它的强度之高、难度之大、工期之紧、质量控制之严,都堪称世界水电工程之最。
王跃辉和他的综合队来到三期围堰处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大面积的淤泥。在这种条件下,他们第一场硬仗是要在12月16日前,完成300多平方米的立模任务,确保12月8日首仓混凝土开仓浇筑,他和他的队员们个个签字表示:首战必胜。当他们紧追紧赶至14日时,还有最后一道工序没做,500多个接头尚未焊接。领导准备增援,但他们表示,一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五个焊工从下午3点起一直焊到次日6点,500多个焊头全部焊完。其间,他们饿了就地啃一点快餐面,电焊把烧断了再赶紧换上新焊把,六七级的寒风把嘴唇撕裂,就涂上女士用的唇膏。12月15日首次立模完成,当天就下发了开仓证。比原计划提前一天完成。
随着15日立模结束、16日第一仓碾压混凝土开仓浇筑,一场恶战便拉开了序幕。这是一场与洪水赛跑的工程,稍有迟缓,就会给工程施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碾压混凝土浇筑本身也要求连续不断地进行,如中断浇筑,仅复浇筑之前的弥补工序就需花数10万元。另外,碾压混凝土浇筑全部是机械作业,混凝土入仓、碾压全是机械化。可他们立模却是手工活:立模板、扎钢筋、焊紫铜、测量放样、焊接、预埋管槽等,每道工序只许一次过关,不能重复,不能有闪失。他们既是与洪水赛跑,也是与机械赛跑。整整4个月,他们天天都绷紧每一根神经,以最大的毅力、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地立模任务,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达93.7%。
王跃辉和他的队友们就是这样,再苦、再累,任务再艰巨,他们总是迎难而上,所向披麾,百战百胜,充分显示了铁军的风采。
硬仗背后的支撑点
王跃辉的队伍之所以能打硬仗,得力于他治队有方,招招见效。
招一,铁的纪律造就铁的队伍。2000年5月,王跃辉从清江高坝洲工程调到三峡工地。这一年,正是三峡大坝混凝土浇筑的高峰年,工期紧、任务重。领导把245人的施工队伍交给了他。这200多人的队伍来自葛洲坝集团公司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施工点。如何带 好这支队伍,拧成一股绳,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王跃辉首先想到了规范化管理。他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结合现在具体的施工情况和各种施工要求,拟定了一份岗位合约。合约的内容包括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纪律、成本节约、文明施工、综合治理(含不准打架斗殴等),涉及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合约发给每一位职工,有的人说,这不是跟王跃辉签卖身契吗?有的人则说王跃辉出了格,别的队都没有这样做。有的人认为这不过是走走过场,不以为然。这些都没有动摇王跃辉执行合约标准的决心。该罚款的就罚款,该下岗的就下岗。合约执行的当年,就有两人因旷工而掉了饭碗。合约的签定、执行,为造就一流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招二,公正公平,扶正压邪,形成良好的队风。在分配上,他坚持按劳取酬。职工平时的出勤、工作量等皆有详细记录,记录情况月月公布。每个人干多少事、出多少工、应拿多少钱,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有一位班长在给职工记工的时候,私心很重:和他关系好的,他总是多记;和他关系差的,他总是少记。对这种只讲关系、不讲公平的班长,王跃辉毫不留情地就地将其免职,至2002年5月,已有4个班组长被罢免。职工们在他手下工作,没有额外的精神负担。
在管理上,严肃纪律,树立正气。有一个班组,组长不守纪律,常常不知去向,整个组里纪律也十分涣散,影响到了该组的施工质量,如表孔14坝段连续出现跑模现象等。该组虽换了三任组长,正气还是树不起来。最后,他把该组解散了。该组人员分到别组后,原有的不良习惯形成不了气候,时间一久就被别组好的习惯同化了。
还有一个班组,由于组长管理不得力,该组常因施工质量问题影响开仓证的及时发放。王跃辉从这个组的员工中提拔了一名组长。新组长上任后,该组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来了,每次验仓都得到监理、本单位质安部的好评,再没有出现质量问题。
招三,勤俭持家,给职工更多的好处。有的施工队,工作量上去了,工资却降下来了;进度赶上去了,干劲却没有了。原因就是管理者大手大脚,增加了施工成本,工资都贴进材料成本里去了。王跃辉从管理入手:一是认真抓好材料统计入库手续,做到月头、月尾、月中相互调剂;二是做到物尽其材,现场所有材料都派上用场;三是搞好回收处理、利用;四是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在提高材料使用率的同时,对那些大手大脚的行为予以处罚。有一个班组,为图方便,他们就近把一根长4米的40型号的钢管截成两截,只用了其中的一小截(1.5米), 余下的大半截丢弃不用。对此,王跃辉罚了该组2000元。
严格管理、精打细算,职工们的收入也提高了。该队的统计员告诉记者,该队2001年6月份亏损60000元,执行成本管理后的7月份,该队节约45000元。省出来的钱,补发给职工,让职工得到更多的实惠。队里的会计算了一下,干同样的活,完成同样的任务,职工们7月份比6月份多拿500元。职工们尝到了甜头,干活更有了劲头。
纪律严、风气正、效益高,职工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他的队伍连战连胜的根本原因。
发布日期:2003年0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