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良装备大展身手
□ 本报记者 王媛华
2002年,来三峡参观的中外游客达60多万人次,每一拨客人在仰视三峡大坝、慨叹工程宏伟的同时,无不诧异:三峡工程怎么看不到人山人海的施工队伍?从人们疑惑的眼神中,我们读到了这样的问题:三峡工程施工量如此巨大,靠什么手段去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一问题涉及三峡工程的又一骄傲:先进、精良的设备创造了三峡工程施工质量、进度的辉煌。
1993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怎样完成这项规模浩大的世纪工程?开工之初,三峡总公司领导班子定下了这样的原则:为了满足工程需要,必需依靠先进的施工手段,实现一流的施工,即便是在施工高峰期,总人数也控制在2万人以内。
既然要实现一流的施工质量和高速度施工的要求,购买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势在必行。由谁来购买呢?国内哪一家前来投标的施工单位都没有参与过这样大型的施工,因此哪一家也没有三峡所需的设备。让他们把设备买好了再来投标,哪一家也拿不出这笔钱。为此,三峡总公司作为业主投资23亿多元,公开招标引进了美国洛泰克公司生产的塔带机、胎带机,法国和日本联营生产的顶带机,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摆塔式缆机等国际、国内先进的170余台套各类机械施工设备。这些设备无论其设计制造,还是性能规格,均属国际一流。其特点在于“大”而“新”。这使三峡最为关键的混凝土浇筑系统用上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新型的“流水线”,混凝土从搅拌楼出来,通过皮带输送到塔带机,直接入仓振捣,一反过去那种一罐一罐浇筑的传统习惯,使混凝土的高速连续施工成为现实,创造了混凝土浇筑连续三年三破世界纪录的奇迹。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让水电工程人拉肩扛人山人海的施工方式在三峡成为了历史。
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后,三峡二期工程开始施工。这些从各国引进的精良设备,像巨人似的把守在三峡工地各施工点上。高耸入云的缆机,环绕大坝的塔带机等,在三峡工地奏出了现代化施工的交响曲。在当初的布置、安装和综合应用这些设备的过程中,三峡建设者却是费了不少脑筋。
三峡二期工程混凝土设备是以三峡总公司购置的30台特大型施工设备为骨干,并配以施工承包单位自带的部分起重及运输设备和仓面配套设备等常规设备组成。这些设备主要集中在三峡左岸厂坝工程,它们是6台塔带机、4台胎带机、1台塔机、8台高架门机、2台缆机、2台履带吊和7座拌和楼。
以上设备的组合形成了厂坝二期工程以塔带机为主的施工方案,是三峡总公司通过长期论证、 通过对多种方案的比选最终确定的。1998年四季度开始安装,1999年三季度全部安装完毕并投入运行。最关键部位泄洪坝段和厂房坝段7?14#布置了6台塔(顶)带机及供料线。利用塔带机自身的不断爬升,1#塔带机控制范围(即泄洪坝段17?23#)可以将大坝浇至185米高程,其余部位的塔(顶)带机可以将大坝浇至155?160米高程。布置2台摆塔式缆机,形成跨越厂房坝段和泄洪坝段、覆盖范围为坝轴线上游15米至下游65米的空中走廊,负责该范围上游部位的金属结构安装、仓面设备的转移、材料转运以及大坝155?160米以上部分的混凝土浇筑等任务,并可在塔带机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提供空中支援。在泄洪坝下游布置高程45米栈桥,上面布置1台大型塔机和1台MQ2000高架门机(上海),主要负责下游面的仓面准备、金属结构安装等任务,同时也承担混凝土浇筑任务。在坝轴线下游0+60.5米线,布置120米高程栈桥,初期先形成左非12?18#以及左厂16#坝段部分,并布置2台MQ2000高架门机(吉林),用于该部位的混凝土浇筑。待大坝浇至140?150米高程(2001年10月前后),120米栈桥全线贯通,45米栈桥的大型塔机移装至120米栈桥上,与缆机共同负责泄洪坝段155?160米以上部位的混凝土。厂房施工前期采用4台MQ2000高架门机(上海),门机轨道布置在厂房下游30米高程。厂房和厂坝之间设82米高程栈桥,布置MQ6000型门机1台,负责压力钢管以及厂房内蜗壳等吊装,并设置了4个拌和系统,可以实现60万立方米的常态混凝土月强度和45万立方米以上的预冷混凝土月强度,可以确保塔带机有足够的混凝土供应。由于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确保了三峡左岸厂坝工程的混凝土浇筑,确保了混凝土施工的质量。一举夺取了二期工程的胜利。
现场大型设备的运行管理,既是设备管理工作的重点,又是难点。为此,业主设备管理人员从第一批土石方设备到货开始就仔细进行研究,并结合工程实际,大胆探索,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在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情况下行之有效的新型设备管理模式,即通过《设备使用管理(租赁)合同》明确设备提供方和使用方的职责,将设备管理的各项任务以《合同》的形式落实到位,并通过设备监理监督实施。《合同》中对设备退场时应有的状况和成色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这样既保证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有监理监督管理,又做到设备运行完以后能达到应有的技术状况 ,使设备不致因使用中的短期行为遭到损坏。通过设备监理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设备在三峡工程各主体项目施工中发挥出了高效、优质、稳定的生力军作用。土石方设备经过一、二期高强度运行之后仍有七八成新,一般都能保证运行7000?8000小时不大修,有的设备还创造过运行14000小时不大修的纪录。同时他们还坚持“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制,在设备运行管理工作中,坚持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定人定机,实行机长负责制,面对三峡工地各施工单位参差不齐的人员素质情况,业主设备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参加培训,以“会操作、会保养、会维修”为目标,对在岗人员强化训练,每期培训既要进行理论培训,又要进行实际操作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发证。为大力推行强制性保养和以预防为主的设备保养检修制度,业主设备管理人员针对各类设备的不同特性组织各监理单位、技术专家编写单机安全操作规程32种,编写系统(联机)强制性保养规程2种。并对各类设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按检查结果,处罚各种违反合同及设备技术要求的行为。同时,年年开展以争创红旗设备为主题的竞赛评比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理、维修、操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了设备的良好运行。
三峡二期工程即将全面转向三期,三峡总公司购置的这些设备,也即将随着工程重点的转移而转向右岸,有许多设备已随着工程量的减少功成身退,派上了其它的用场,但只要是参加过三峡工程建设的人都不会忘记它们曾经发挥的巨大作用。
发布日期:2003年04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