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是最大的生态保护工程
三峡工程的生态保护问题,引起日本京都新闻社的关注。7月3日,该社记者山内浩一郎就三峡工程建设的最大难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全世界对水坝建设的看法、水生物享用水的权利等问题专访了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郭涛。
郭涛在回答上述问题时说,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挑战。这除了工程本身遇到的技术难题,如高边坡开挖、长江截流、高强度混凝土施工、特大型机组金属结构的制造、安装等外,最大的挑战是移民问题。三峡工程蓄水后淹没范围达600多平方公里,涉及库区移民静态84万人、动态113万人,移民工作任务难度很大,其中一大难题在于移民生活观念的改变。中国政府将移民与发展库区经济、帮助库区人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三峡水库淹没的都是贫瘠地区,三峡工程的兴建,为移民自身发展和库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关于世界对水坝建设的看法,郭涛说,大坝建设有利有弊,但要具体分析是利大还是弊大。世界上有一部分学者对水坝建设持不同意见,这主要集中在欧美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河流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8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90%。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水平还很低。为了发展和改善经济、环境和生活条件,中国必须积极开发利用好水利资源。当然,在建设中要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尽量把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郭涛说,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洪。他说,长江中下游长期受到洪水的威胁,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从根本上大大缓解这一威胁,使长江中下游人民有更好的安居乐业的稳定环境。从这个意义说,三峡工程也是最大的生态保护工程。三峡工程的环境效益还体现在:每年提供847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可以减少燃煤5千万吨,每年可少排放1亿吨二氧化碳、200万吨二氧化硫、1万吨一氧化碳。这对大气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改善。
在阐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时,郭涛说,发展经济,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我们在开发水利资源、治理大江大河时,也一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限度。但人类不可能死守着原始状态的模样生活,而是积极建设并创造新的生态环境。水坝对水生物确有影响,但我们积极想办法,例如在修葛洲坝枢纽时,中华鲟的生存受到影响,我们组织研究进行人工繁殖,将幼鱼放回长江,通过这个办法使这个珍贵物种保存下来。他说,人类首先是要生存、发展,在 这一过程中,又要积极的想办法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人类生存的必然要求。(中国三峡工程报 记者 王媛华)
发布日期:2002年07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