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三峡工程首台国产机组实现“首稳百日”目标


三峡工程首台国产机组实现“首稳百日”目标



  本报综合消息 10月17日,三峡工程首台国产70万千瓦等级机组――26号机组实现“首稳百日”目标。监测结果表明,26号机组运行稳定可靠,各部位温度、振动、摆度、压力脉动、流量等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首稳百日”是中国三峡总公司提出的三峡水力发电机组运行“三峡标准”,对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管理等是一个全过程的检验。“三峡标准”远远高于目前通行的72小时试运行标准。

  26号机组安装与调试工作于2006年5月11日正式开始,于2007年6月9日进入充水调试阶段。7月5日下午4时15分,26号机组进入72小时试行阶段。7月10日10时,机组正式并网运行。截止2007年10月17日10时,历时100天。在100天的时间里,26号机组经受了机组制造质量、安装工艺和运行管理的全面考验,机组主设备运行正常,期间未发生大的故障,机组出力顺利达到70万千瓦,最大出力达到了75.6万千瓦。

  三峡工程共装设32台70万千瓦机组,这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电机组。此前,我国只有设计、制造32万千瓦水电机组的能力。

  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初,国务院三峡建委决策,三峡左岸电站14台机组实行国际采购,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招标选定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和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为技术受让方,左岸电站参与联合设计、分包制造,右岸电站开始独立设计制造。当前已进入安装高峰的右岸电站12台机组中,东电、哈电各单独制造4台,已经招标的地下电站6台机组也全部在国内制造。位于三峡右岸电站的26号机组由哈电独立设计建造。这是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机组。

  通过三峡机组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我国在大型水电机组的水力设计、推力轴瓦、冷却方式和定子绝缘技术等方面,开始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三峡大型机组国产成功,为我国重大水电装备创新奠定了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梁维燕说,该机组首稳百日,标志着中国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国产成功。这是中国实行重大技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战略的典例。

  三峡工程第1台机组于2003年7月10日正式投产,目前已经有17台机组投产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90万千瓦。截至10月17日,三峡电站已累计发电约1960亿千瓦时。 

发布日期:2007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