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奏响再创新的时代强音
[科技日报]奏响再创新的时代强音
三峡工程自主创新的新闻调查
本报记者 刘亚东 申明 黄连星
编者按:
国家重大工程是关键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和依托,科技自主创新的局部跃升往往带动全局的突破,这在三峡工程十几年的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本报从今天开始将连续刊发三峡工程自主创新的新闻调查。这组系列报道由五篇通讯组成,标题分别为,《奏响再创新的时代强音(上、下)》,《雕绘原创性的世纪杰作》,《凝炼集大成的传世精品》和《铸就另一座“人才大坝”》。敬请关注。
2005年7月10日17点12分,三峡电厂单元控制室。“十四号机组启动有水调试!”现场指挥长秦锡翔一声号令,这台由阿尔斯通和哈尔滨电机厂联合制造的70万千瓦水轮机组开始了它发电前的“热身准备”。
三峡电厂副总工程师关杰林告诉记者,按照惯例机组在投入运行前,要先通过有水调试,再经过72小时试运行的考验之后,就可以正式发电了。
此前,在三峡左岸电站已经奔腾运转着12台机组,为缓解国内电力紧张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最后一台机组9号机组也预计在今年10月中旬运行发电。届时,左岸电站的全部14台机组将比计划提前一年完成装机,今年即可提供486亿度电。
我们站在宽敞、明亮的三峡左岸电站厂房,看着一字排开的水轮机组,听着欢快的机器运转声,再一次被三峡建设者创造的奇迹所震撼。
然而,更大的奇迹还在后面。
据关杰林介绍,目前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的三峡三期工程中,右岸的12台机组正处于埋件安装阶段。而在这12台70万千瓦水轮机组中,8台机组的制造任务将由国内企业独立承担!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国的此项纪录为零。从左岸电站到右岸电站,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跃进表明,在国家关于三峡重装设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针指引下,我国企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三峡大坝上奏响了自主创新的当代强音!
横下心来用国产
这次超越并不轻松。由于三峡工程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为了确保三峡工程建设顺利进行,1993年9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湖北宜昌市正式挂牌成立。“建好三峡,首先要从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说,“我们是一个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实行项目法人 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这就改变了以往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成立工程指挥部的传统做法。”
紧接着,三峡工程中所涉及的重大装备的设计、引进、建设都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峡工程不论大坝混凝土施工机械设备,还是电站机组设备、通航设施和输变电设备都是具有世界水平的,其技术难度也是世界少见的。而水轮机的水力设计和制造更是世界级难题,加上三峡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的运行条件差:三峡工程第一要务是防洪,因此汛期和枯水期三峡电站水位变幅大、机组尺寸大,给三峡机组的制造带来许多困难。
面对如此庞大、技术难度又如此之高的机电设备,是立足于国内生产,还是直接引进国际一流产品?
对此,有人提出,水轮机组是三峡工程中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如果水轮机组在运行中出现质量问题,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国内企业由于缺乏成熟的巨型水电机组技术和经验,三峡工程要冒很大的工程进度和质量风险,所以应该使用国外已经锤炼了几十年的成熟技术。
然而,如果不打好三峡这张牌,不利用这次机会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技术,我们与国外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为了既确保三峡工程的质量达到一流,又不失时机地提升民族工业制造水平,国家决定在采购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要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为三峡机组国产化创造条件。
三峡总公司也明确表示,三峡工程建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援,在设备国际招标采购中理应要促进民族制造工业的发展。在三峡机组采购合同中,有关技术转让的费用,由三峡总公司承担。
是企业,自然要以赢利为目的。这一点林初学也没有否认,“我们办任何事都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那么这次由企业出资搞技术引进,对于三峡总公司来说是否划算?
“无论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还是从企业角度考虑,我们都要横下心来支持国产。”林初学说这番话时铿锵有力。
事实证明三峡总公司的这次决策是正确的。正是通过三峡工程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国内企业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不仅将右岸机组的整体价格降了下来,与完全引进国外产品相比,还节约了10%以上;而且在项目分包的谈判中也有了较大的回旋余地,获得了越来越多高附加值产品的分包合同。
“从短期来看,好像不划算。但是从长远来看,实际是划算的。”林初学为记者算了笔账,目前,三峡总公司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正相继建设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乌东德? 人母鎏菁兜缯荆?馑母龆冀?捎?0万千瓦的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80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而这些电站的机组制造都将有国内企业参与竞争,其成本自然会因竞争而大大降低。
谈判桌上的博弈
1996年6月24日,三峡总公司正式对外宣布:三峡左岸电站将一次采购14台单机额定容量为70万千瓦的机组。
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世界上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市场……这些无不吸引着国内外制造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厂家竞相提出自己的技术方案,努力争取在竞争中获胜。
“在招标开始之前,我们就定好了方针,即在采购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要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为三峡机组国产化创造条件。”时任三峡总公司副总工程师的黄源芳告诉记者,他还是三峡水轮机电招标项目组的负责人之一,参与了机电项目谈判的全过程。
然而,当世界上10多家一流的企业组成了6家集团参加投标时,看到标书后却全都傻了眼。标书规定:我方要求投标者与中国有资格的制造企业联合设计、合作制造,并向中国制造企业转让技术?中国制造企业市场份额的比例不低于总价合同的25%,后两台机组以中国制造企业为主提供整台机组。同时明确要求,要向中方企业转让关键技术。在项目实施阶段,中方企业可以派人参加试验、联合设计和技术转让培训。
“条件应该说很苛刻。”黄源芳说,一开始外方并不能接受这些条件,他们认为这就像在培养竞争对手一样可怕。
但同时,国外厂商又陷入到矛盾之中。一方面是担心技术流失,在中国培养起自己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又眼馋数亿美元的巨额制造合同。而且“参与制造世界上最大机组”的这张“名片”也不断在他们面前闪烁。
正是把握了外方的这种心理,中方谈判人员确定了谈判原则。一方面要利用三峡品牌吸引他们;另一方面,引导他们相互竞争,要像挤牙膏一样,慢慢地将他们的核心技术挤出来。
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些国外企业拒绝转让技术,希望从其他方面进行补偿,如降低价格等。当然,结果是他们失去了投标资格。
经过激烈紧张的谈判。最终谈判双方达成一致,中标的外商不仅在设备性能、供货进度等方面满足了招标文件要求,而且都承诺了全面转让三峡机组设计制造技术。
“如果不是三峡工程,即使出一个亿,他们也不会这样转让自己的技术,因为这是他们的吃饭钱。”黄源芳说。
1997年8月,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三峡总公司分别与两 大国际联合体签订了左岸14台机组的制造承包合同。机组中标总金额为7.4亿美元:阿尔斯通和ABB的合同额各为2.1亿美元;VGS联合体为3.2亿美元;其中中方厂商哈尔滨电机厂(哈电)和东方电机厂(东电)分包的合同份额为2.3亿美元,占合同总额的31%。
至此,三峡水轮机组进入了技术消化吸收阶段。
十年差距是如何缩小的
“磨了50多年的剑,等的就是这一天。”哈电董事长吴伟章向记者描述了得知自己的企业将参与到三峡机电项目建设时的心情。
作为一家具有50多年电机制造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的老总,技术员出身的他有着强烈的技术情结。他告诉记者:“以前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只能给别人打工。为了有资质,为了学技术,有些项目宁愿把一大半的利润让给别人。”
据了解,在我国具有大型水电机组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之前,国内企业虽然通过分包外方合同可以获得一部分订单。但是,外方仅生产机组的一项核心部件―――转轮,就能获得30%%的项目利润,而我国企业只能获得附加值较低部分的利润。
这一次国家横下心来扶持民族产业,巨型水轮机组技术的引进对于哈电可谓是千载难逢的一次大好机遇。吴伟章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向外方学技术了。
从1998年开始,哈电和东电的科研、设计、工艺人员被陆续派往国外,分别接受阿尔斯通集团和VGS集团的技术转让。
在被派往国外的技术人员中,哈电高级工程师王波就是其中的一名。2000年2月,她和同事在挪威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技术培训,主要学习水轮机叶片加工工艺。回国后,她认真钻研,大胆创新,主持设计的水轮机叶片生产出来最大误差不超过2毫米,而国外同行业标准中允许的误差是3至4毫米。当法国专家来哈电验收时,看到叶片非常小的误差,起初根本不相信,可当他们亲自察看完后,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最后对某些产品实行了免检。
一位老专家在看了哈电生产的产品之后,感慨地说:“如今国内制造的产品,像是国外制造的;国外制造的产品,反而像是国内制造的。”
通过三峡左岸电站机组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哈电和东电在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水力性能开发和设计技术上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通过三峡工程,我们与国外先进技术最少拉近了10年的差距。”东电副总工程师贺建华说。
究竟是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还是要靠实力说话。不久之后,三峡右岸的招标给中国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老师同场竞技的机会。
一场“老师”和“学生”的较量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引进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时引进的技术若不创新、不应用、不发展,也会落伍。
一位外国专家就曾经这样对哈电副总工程师陶星明说,“我们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等到下一轮时,就会拿出更新的东西,你们还会落在我们的后面。”
正是意识到这种危机,为了避免出现“引进―吸收―再引进”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不利局面,哈电和东电抓住这次难得的“进修”机会,发扬“蚂蟥精神”,拼命学习吸收先进技术。
根据工期进度安排,三峡右岸将建12台装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机组,同样采用国际招标形式。但是,这一次三峡总公司提出竞标企业要把模型统一拿到第三方实验平台上进行测试。除了参与三峡左岸的几个国外制造商以外,哈电和东电这两个刚刚“出徒”的中国企业也参与进来。
陶星明说,“他们原来是向我们转让技术的,现在却要一同参与竞争。就像学生与老师要用同一张试卷考试,如果我们成绩太差,今后在大水电水力设计方面我们只能接受当学生的现实。”
最后,三峡右岸共有3家有资格的制造商参与了投标,分别是哈电、东电、阿尔斯通。按照要求,这3家必须于2003年10月18日下午2点前将各自为三峡右岸开发的模型试验装置及转轮运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试验台,在此进行对比试验以获得水轮机的能量、空化、稳定性试验结果。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比较来评价各家技术的先进性。
同台对比试验对哈电和东电来说都是第一次,何况是和自己的“授业老师”一起比试。3家在同一座试验台上试验,这可是一次真正的国际竞争,也可以说是对三峡左岸技术引进成果的一次检验,是对两家中国企业水力开发综合技术的一次检验。
经过激烈竞争,最终哈电和东电都顺利通过了试验,而且在某些技术环节上,中国的技术比左岸全部引进的机组性能还有提高。
2004年3月27日,三峡工程右岸12台机组制造合同签订仪式在湖北宜昌举行。阿尔斯通、中国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各自承担4台机组的制造任务。
转让一小批带动一大批
如今“学业有成”的哈电已经再也不怕外国公司,吴伟章骄傲地说,“我们的竞争对手是世界巨头。”在短短的几年里,哈电已经接下了制造23台60―70万千瓦机组的单子。重要的是,这些国内企业已改变了以前靠低价取胜的市场策略。“在一些项目上,我们的报价甚至比国外厂商? ǖ幕挂?摺!焙亟ㄆ降靡獾厮怠?
现在,无论是在二滩、瀑布沟、还是拉西瓦等水电项目的建设工地上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而由三峡大坝所引进的技术目前也已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
据介绍,通过三峡工程左岸机组的技术引进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我国企业掌握了水轮机转轮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大型水轮发电机推力轴承技术等一系列水电站建设的核心技术,促进了我国发电设备的制造能力和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
除水轮机组外,三峡工程还在主变压器、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等机电设备的国际招标中,同样提出了技术转让的要求,使沈阳变压器厂、保定变压器厂等国内一批相关电力设备企业从中受益。目前,在超高压直流输电方面,国内企业掌握了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和晶闸管换流阀的设计制造能力,具有参与或承担±500千伏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环流站成套设备的系统研究与成套设计的能力。
而且,通过技术转让,国内企业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技术队伍。从1998年到现在,国内企业仅派出国外进行学习培训和接受转让技术的人员就达几百人。这些人员将设计制造的方法带回国内,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为了推动材料和配套件在国内采购,相关部门先后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钢材、铸锻件、标准紧固件、有色金属材料和绝缘材料等按照国内外技术标准的规定推荐给由三峡总公司审定批准的国内分包商采购,拉动了一批国内制造企业的制造实力和企业效益。
时下,中国已经掀起了大水电建设的高潮。世界各主要设备制造商的目光在中国聚焦,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型水电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实力雄厚的国外厂商挟其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纷纷到中国“淘金”,如果没有“引进吸收再创新”这一过程,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何来?中国企业的自信心何来?远在东北的陶星明发出的豪言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激动不已:“以往国外厂商吃干的,我们喝稀的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回首左岸,遥望右岸。短短的7年的时间,我国的大型水电机组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撑杆跳”。通过左岸电站的引进技术、合作设计、合作制造、消化吸收,国内企业掌握了所引进的技术、提高了水电设计和制造水平、工艺水平,完成了由分包制造商变为独立制造商的转变,这不仅标志着国内水电制造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显示出中国制造业的巨大潜能!
和每天一样,林志民来到三峡总公司资产财务部办公室的第一件事,? 褪谴蚩?缒岳锏娜?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他看完信息后平静地说,“现在我的工作已经离不开它,越用心里越踏实。”
如今在三峡,像林志民这样的工程参建各方各级管理人员,都是首先通过TGPMS系统了解自己所关心的业务信息,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而在工作中要查询信息,也多是从这个系统中获得。
一说到TGPMS,三峡总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金和平就眉飞色舞起来:“三峡大坝投资上千亿元,没出现大的问题,这个系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三峡重装设备,国家采取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针,获得巨大成功。例如,在左岸电站的建设过程中,我国企业通过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完全具备了制造70万千瓦巨型水轮机组的能力。与“轰轰烈烈”的水轮机组相比,TGPMS似乎显得“默默无闻”。然而你可知道,TGPMS是三峡总公司引进设备、资金、技术的第一个尝试;它同样也是采用引进与开发相结合方式建设的一个具有中国自己版权的“项目建设管理系统”;这套独具中国特色的系统作为科技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不仅为三峡大坝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已经成为现今国内众多大型工程竞相抱取的“金娃娃”。
一道难题
1993年9月27日,三峡总公司成立。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对三峡工程提出了“三个一流”的要求,即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施工。
“一流的质量”和“一流的施工”容易理解,而“一流的管理”意味着什么?
三峡总公司高层领导认识到,必须要有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来对整个工程的建设实行系统、全面的指挥和管理。
为解决这一巨大工程的现代化管理难题,三峡总公司决定以科学管理理念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个集当代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管理科学于一体的三峡工程管理系统。
但是,当时国内根本没有像样的工程管理软件,而国外产品又大都是针对计划、进度控制,不能满足三峡工程对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的需求。
而此时,施工队已经开进三峡工地,各种原材料和设备也源源不断地运到三斗坪,合同工程项目一个个接踵而来。时间紧迫,三峡总公司决定,一方面先建立应急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尽快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引进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这时,加拿大蒙尼柯公司进入了三峡总公司的视野。
这家设计院出身的技术咨询公司有? 欧岣坏墓こ坦芾砭?椤8霉?镜?PMS系统几乎可以覆盖所有项目组计划中的功能模块,而且该系统的应用已经有20年,趋于成熟;并且,它正在应用于投资40多亿美元的加拿大海伯利亚钻井平台的超大规模采油工程。因而相对说来,这一工程管理软件系统更加符合三峡工程的要求。
三峡总公司一位负责同志到国外考察回来后说:“人家几十亿美元的项目,买支铅笔的钱都能找到出处,而我们经常几百万元投出后就不知去向。建设三峡大坝必须借助工程管理系统,否则我们不仅管不了工程,也管不了自己!”
看准目标就果断出手,这是三峡人的作风。
经过三轮的艰苦谈判,直到1995年10月,三峡总公司与蒙尼柯公司才最终签订了合同。合同规定,三峡总公司拥有产品的知识产权,加方向中方提供贴息贷款。这也是三峡总公司首次利用外国信贷资金,打破知识封锁,推进信息化建设。这比水轮机组的引进还要早两年,在当时在工程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洋软件穿上了唐装
“当时公司领导下了相当大的决心,我们被称为中国水利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2年来,金和平是三峡信息化建设的全程参与者和见证人。用他自己的话说:“经历了三峡信息化的全过程,参加了所有高层谈判、项目设计、系统开发和应用推广等。”他感慨地说:“我花在TGPMS上的时间和精力,比花在儿子身上的还要多!”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贵在勇气。在三峡工程以前,我国大型施工项目往往都是“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
三峡工程900亿的静态投资,长达17年的总工期,多样化的工程类型,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承包商、设备材料供应商、设计单位、监理及其政府机构,还有复杂的技术条件和气候环境,所有这些都对三峡工程管理构成巨大挑战。、
很多专家担心,西方的工程管理系统到了三峡会“水土不服”,因为东西方的工程管理理念存在较大差距。西方项目管理特别强调计划性,强调规范化流程管理。有鉴于此,三峡总公司决定在对系统进行认真剖析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与此同时,也要通过新系统的应用,让三峡工程最大限度地获益于国际先进工程管理的精华。
1997年4月,三峡总公司信息中心开始对加拿大蒙尼柯MPMS系统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经过两年的反复修改、测试和试运行,TGPMS系统于1999年4月正式上线运行。
TGPMS系统包括编码结构管理、岗位管理、资金与成本控制、计划与进度等13个子系统。金和平说,TGPM S系统的设计不以组织结构为核心,而是以数据为核心,彻底打破了原来部门间的界限,形成了流程化管理。
也就是说,原来部门之间拥有相对独立的职能,各干各的。但流程化管理后,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互相制约,前面的工作干不完,后面的工作就无法做。拿合同结算来说,原来只要有合同甚至有时领导批张条子,就能把钱付出去。而在TGPMS系统中,支付前首先要有统一的合同编码,否则会计凭证核算就过不了关;其次,合同各支付项目要对应上概算项目,找到花钱的出处,由相关部门批准;最后,合同还要有相应进度工程量单元质量签证后,才能批准支付。每笔钱有了预算,就要有相应的工程进度量。只有施工单位填写完工程进度,并经监理单位审核、批准,最后才生成批准支付单,钱才能付出去。整个系统依靠岗位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供应商、监理单位等合作伙伴之间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严密的、精细化的管理。
为我所用后的TGPMS已经不单纯是一套计算机管理软件,它还是一种既体现西方先进管理方法又较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它既考虑到国家对重点工程所采用的稽查、审计等控制管理模式,又兼顾了工程单位在进行具体的项目运作时,采取的一系列市场化管理机制和办法。
金和平自信地告诉记者,虽然TGPMS是引进国外的技术,但经过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目前该系统的一些功能甚至要比国外同类产品更先进。TGPMS创造性地应用信息工程方法,规划构建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规划设计了通用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使系统不受组织机构调整的影响,还可以推广到其他的工程建设管理中。TGPMS独创了一套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论,通过系统应用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全面实施科学规范、严格高效的先进管理逻辑,这在中国水电界乃至整个工程界拔得了头筹。
建成一座“数字三峡”
TGPMS网络如今已经覆盖三峡坝区的每一个角落。无论设计、监理还是承包商,都在应用这个系统。
TGPMS对于推进工程管理规范化与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前方工地上发生的工程进展、质量、安全等信息,每天都由参建各有关方面及时录入系统,当天的信息基本上都可以在网络上查到。
合同结算更是给参建各方带来了便利、规范和精确。过去结算一笔工程款,承包商往返于宜昌和三斗坪,在一个个部门之间不知要跑多少趟。遇到有关人员不在,更是拖延日久。而现在,通过系统的规则,严格结算程序,所有工作都在网上进行,几天? ?诰涂梢愿删焕?落地完成结算任务。
以往在上报三峡工程的财务、计划以及工程进展状况时,各大主管部门由于统计的时间、范围以及标准、归类不同,几乎每家都不一样,光统一数字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如今,各类数据的数据源是唯一的而且都存在数据库中,只要时间统一,范围确定,各家的数字肯定一致而准确。
对此,三峡总公司资产财务部的林志民深有体会。有一次在搞竣工性结算时,他们发现有一大笔资金存在串项问题。“如果没有TGPMS系统,按照传统方法要翻查每一张原始凭据,完成工作最少需要半年,现在只需两个月。”
“仅理念的提高就值十个亿”
然而,TGPMS改变的并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人们对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或许,后者来得更加重要。
三峡总公司资产财务部的余智武对金和平说了这样一句话,“TGPMS光是改变人的管理理念这一项,就价值十个亿。”
这句话让金和平倍感振奋,也深有感触。
这是因为要搞精细化管理,要把IT技术用于管理,把计划、控制基准做得非常严密,开始有许多人不理解。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计算机系统,大坝照样能建起来。”
不错,过去没有现代化的管理,中国照样建起了许多大工程。但这种粗放式管理可能带来的资金浪费和质量缺陷,是三峡工程所绝对不能容忍的。三峡工程实行的是项目法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招标承包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这就要求三峡的信息系统管理必须要上,而且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工程管理模式。
现在,再也没人质疑花1000多万美元引进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是否划算。
每天上班后首先打开计算机里的TGPMS系统,这绝不单单是人们工作习惯和方法的改变。当你看到这一切时,必然会有这样一种深刻的体悟:一个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有多么重要。
这就是金和平一直强调的,TGPMS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而是一个工程管理、人、计算机的集成。TGPMS的成功是建立在科学规范的管理和较高的人员素质基础之上。
TGPMS让三峡工程真正地成为数字工程,如今它又“飞”出了三峡。在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工程,新疆吉林台水电站、恰布其海水利工程,贵州洪家渡、构皮滩、大化水电站,以及台湾的几个工程中,TGPMS均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据透露,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也将使用这个系统。
“最近,施工单位要求我们把TGPMS的数据提取出来给? ?们使用,这说明TGPMS应用形成的数据信息资源不仅可以为业主使用,也可以为参建单位的企业管理提供服务。”金和平很是得意。
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的引进和开发是在业内人士的质疑声中起步的。但三峡总公司“咬定青山不放松”,靠着一股子自主创新的精神,不仅使三峡大坝的建设在科学有序的管理下进行,而且使我国具备了开发并有效应用大型工程管理系统的能力,为提高中国工程管理水平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并积累了人才和经验,其意义早已超过这套系统乃至三峡工程本身。
发布日期:2005年0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