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扶你上马走一程


 ――从三峡机组招标看国内大型水电设备制造水平的提升
□ 本报记者 范明强
记者前言
  三峡工程重大技术装备中水轮发电机组、高压电气设备、升船机和船闸设备,还有直流输变电设备和交流输变电设备等,这些设备的技术参数、容量规模大都达到或超过世界现有水平。怎样既做到三峡工程重大技术装备在总体水平上全面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使三峡工程能充分地发挥综合效益;又做到充分利用三峡工程建设的契机,促进国产化计划的实施?国家通过三峡工程国际招标采购设备和自主进行研制这种方式,很好地达到了这两个目的。如三峡机组招标,从目前的合同执行情况来看,三峡左岸机组招标中的技术转让和制造分包非常成功,国内的哈电和东电从中学到的经验和技术,都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时下,三峡工程左岸已有7台机组投入运行,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上月,国内厂家第一次以自己设计的转轮中标了三峡右岸8台机组的制造任务。由此可见,国内大型水电设备制造水平通过三峡机组招标得到跨越式提升。
  2004年3月27日,法国阿尔斯通、中国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及中国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各自承担三峡右岸机组四台机组的制造任务的合同签字仪式在宜昌举行。与1997年三峡左岸机组招标比较,本次招标出现了两个可喜的变化:一是中方由原来分包制造机组变为独立制造机组,二是中方承建的机组份额由原来的近三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二。中国厂商首次独立承担三峡水轮发电机的设计和制造任务,标志着中国水电装备业在参与三峡左岸机组分包制造过程中,通过引进、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已经在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研发水平和制造能力上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抓住三峡机遇,提升国内大型水电设备制造能力
  十几年来,国家倡导大力发展水电、提高国内水电设备制造能力。三峡工程重大装备市场的巨大商机,正是发展民族工业的一次良机。早在“六五”计划时,国家就将三峡机组列入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项目,并重点在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电)立足和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东电)建立了高水头试验台、1000-3000T推力轴承试验台,扩充了强度、电机、通风、绝缘等试验室。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研工作。由此所取得的科学成果,为国内三峡机组论证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数据。为了作好技术储备,哈电、东电还分别编制了三峡机组方案设计,并于1995年组织国内专家进行了研讨。
   由于我国大型水电设备设计制造起步较晚,与外国百年老字号的同行企业相比,在设计制造水平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工程,工程质量必须确保一流。为了既确保三峡工程的质量达到一流,又不失时机地提升民族工业制造水平,国家特制定了重大设备技术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就是,根据中央领导一贯的指示精神,既要实事求是,用世界上已有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装备三峡工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又要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最终立足于国内制造三峡工程装备。既要调动国外企业的积极性,又要充分发挥我国企业的各种优势和潜力。在采购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要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为国产化创造条件。 
  国务院还针对三峡机组招标,制定了“技贸结合、技术转让、联合设计、合作生产”的方针,希望通过制造三峡机组,提升国内大型水电设备制造水平。作为三峡工程的项目法人――三峡总公司则明确表示,三峡工程建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援,在设备国际招标采购中理所当然地要支持国内民族制造工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在设备采购合同中支付技术转让费用,为下一步国产化打下基础。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提升国内大型水电设备设计制造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采用招标方式,引进国外技术,为全面提升国内制造水平“搭桥”
  三峡工程重大装备市场一直受到国际上极大关注,如三峡工程左岸电站14台机组招标,具有规格高、批量大、技术难点多的特点,机组额定容量70万千瓦,发电机最大容量840兆伏安,为当今世界之最;一次采购14台,980万千瓦,在国内是首次,国际上也罕见;技术上有其特殊性,要攻克一道道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这场招标吸引了国外众多企业参与竞争,十多家世界上属一流的企业组成了6家集团参加投标。
  为扶持民族工业,国家把握这种竞争态势,在招标文件中规定外商必须与一个国内合格的分包商合作投标,规定了分包份额、技术转让的具体内容,并把技术转让作为优先授标的条件之一。在技术转让谈判中,还特别注意要引进关键技术。由于充分利用这次贸易大筹码和把握了激烈竞争的形势,后来中标厂商不仅在质量标准、价格、供货等方面有优势,而且都承诺了转让机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计算机源程序、通用程序等关键技术。
  1997年9月2日,三峡工程左岸电站14台水轮发电机组的国际招标采购合同及贷款协议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字,共签定了12个合同和协议。机组中标总金额为7 .4亿美元:通用电器阿尔斯通和ABB的合同额各为2.1亿美元,VGS联合体为3.2亿美元,其中中方厂商哈电和东电分包的合同份额为2.3亿美元,占合同总额的31%。各中标者都按合同规定与中方厂商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承诺转让关键的设计、制造技术。在上述合同中,都规定了进口设备由中标外商总负责,中方分包设备部分的技术和质量上也由外商负责和监督。这样既加强了外商的责任感,加强了外商对分包商的监督,也促进国内分包企业加强管理,又做到了对三峡工程设备质量放心。
  与此同时,还在三峡左岸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中,又聘请了外国公司进行监造。1999年5月7日,法国BV/EDF联合体在5家外国公司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获得三峡机组监造资格和任务。
  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不仅确保了三峡工程的设备质量,同时也为国内民族工业在分包工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制造水平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通过消化吸收,强筋健骨,国内企业立于世界强者之列
  在三峡工程重大装备国际招标中引进技术后,关键是要消化吸收,把国外先进技术转化为自己的生产力。
  一方面,国家在“九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三峡工程项目计划中安排了水轮发电机组及辅机、高压电气设备、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等研制项目,主要针对国际招标技贸结合引进的关键技术,组织国内有关企业做好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如机组通过技术转让,引进了一批设计计算软件和制造技术。经过攻关消化,有些软件已先在其它工程应用考核,哈电在凌津滩、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机组设计计算中就应用了引进技术;东电通过技术转让,初步消化了转轮制造技术,应用到二滩水轮机转轮马氏体不锈钢的焊接中等等。
  另一方面,在项目实施中,哈电、东电派人到外企接受培训,回来后在中方计算机上安装转让软件,达到国外相同计算结果并顺利使用一年后验收,技术转让深度做到转让外企自己开发的软件和执行软件的源程序。哈电、东电和有关单位近20年来国家部委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支持下,开展三峡机组科技攻关的基础上,较好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科技人才,已经掌握水轮机水力设计与模型试验、发电机电磁设计、大部件强度刚度计算、推力轴承计算与试验、轴承稳定性计算、发电机通风冷却计算、专项关键工艺等技术,可以自己开发设计制造大型水电机组,具备了和外国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中竞争的实力。
  通过三峡机组的研制,如今,东 电建立了大型水电机组的研发和制造体系,形成了一批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科研创新团队,掌握了水轮机转轮的流动分析和性能预估,叶片的测量与五轴联动数控加工,转轮的熔化极混合气体保护焊、大型退火炉去应力和高温焊缝超声波探伤,主思窄间隙焊接,水内冷结构线圈制造等关键技术。具备了年产二到三台三峡机组及其它大型机组的能力。哈电则通过消化吸收及二次开发、独立采购,攻克焊接、加工、测量、热处理、转轮平衡等多项工艺难关,于2004年2月成功制造了首台完全国产化的三峡水轮机转轮。通过总承包方ALSTOM公司和业主三峡总公司、监理公司BV的共同严格验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合同标准。
  正因如此,哈电、东电负责人在三峡右岸机组招标时才这样感受到,没有左岸电站机组国际招标对民族工业的支持,两厂就不会有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独立地参与右岸机组的招标。
 

发布日期:2004年0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