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科研提高了葛电厂管理水平

□ 本报记者 徐爱民
 保证机组安全可靠地运行,一直是水电站管理的重要目标。1997年和1998年,葛洲坝电厂二江分厂和大江分厂分别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验收,这标志着葛洲坝电厂的管理水平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电厂自动化程度在国内同类型电厂中处于先进水平。
 自动化水平是衡量管理手段先进性的重要指标,计算机应用于水电厂自动化管理这一课题,在我国曾是一个长期研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葛洲坝电厂及时参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提高了电厂自身的管理水平、培养锻炼了人才,而且为其它电站的自动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科研人员就开始对水电厂的计算机监控问题进行研究,但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总体水平仍然很差,尚未有一套系统在国内成功投运。1979年,原电力部拟订了一个水电厂自动化科学技术发展7年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有三峡工程、葛洲坝、富春江、新安江等水电厂综合自动化的研究。
 葛洲坝工程于1970年开工建设,1981年第一台机组并网投产发电。机组投产之初,葛洲坝电厂设备运行极不稳定。由于自动化程度低,设备故障率高,每出一次事故,检修人员都需要成批成批地赶赴现场处理。事故最高发的年份,葛洲坝电厂竟然发生了28次跳闸停机事故。葛电人清醒地意识到,电站的建设与运行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再用以前那种人海战术的方法是行不通了。1986年,葛洲坝电厂提出必须从依靠人海战术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开始对电厂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更新和改造,不断提高设备自动化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灵敏性。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电厂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改造,积极实施科学管理。葛电人坚持安全性与可靠性第一的原则,对发电机励磁系统和水轮机调速器进行了改造。他们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将水轮机推力瓦更换成金属弹性塑料,并取消了清洁水系统和高压油系统,而且允许惰性停机。这样既提高了机组的安全可靠性,又减少了一些辅助设备的操作维护。
对直流系统的绝缘监视,他们自行研制和投运了一套微机直流绝缘监视,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他们还坚持国产为主、联合开发、以我为主的原则,走厂、院、所合作之路,为各方提供互相学习机会,大大缩短了开发、研制、试用周期,加快了新产品新科技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科技进步。
 在此过程中,葛洲坝电厂完成励磁系统、主变冷却系统等重大设 备改造项目十几项,荣获国家级、部级科技进步奖50多项。这些电气产品除在本厂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外,还在全国20多家大中型水电站应用。他们设计制造的计算机监控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全厂设备计算机实时监控,远方自动化操作、水情自动测报、预报、调度自动化。
 1995年,二江电厂率先在全国百万千瓦级水电老厂实现机电合一集中值班和厂房无人值班,1996年,二江电厂推出前后台值班制度,1997年10月启动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方式,并于当年通过验收。第二年,大江电厂也通过验收。“少人值守”就是通过计算机远方监视及控制,实现电厂生产作业,是一种高可靠性、高自动化程度、少维护、少干预的工作模式。来此参观的领导曾经赞叹道:“要了解中国的现代化,就得看看今天的葛洲坝。”
 葛洲坝二江电厂的新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了开放系统,技术上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这套系统是国内自行开发的,是在开放系统环境下的全分布处理系统在水电站实时环境下的首次成功应用。该系统软件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与当时国际先进系统同步,而且操作方便,灵活可靠,性能稳定。
 二江电厂和大江电厂先后顺利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运行管理模式后,葛洲坝的运行人员减少了400多人。为减员增效,创一流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今,葛洲坝电厂已逐渐成为全国水电人才密集型企业,并开始向全国辐射人才300多名。1997年,二滩电站为接机发电,成建制地聘请葛洲坝电厂人员到二滩工作,这既为二滩培养了大批管理人才和运行骨干,也为葛洲坝电厂接管三峡电站大容量、高科技的大机组积累了管理运行经验。
 葛洲坝工程是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电厂也自然地为三峡电厂培养、锻炼和储备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三峡电厂成立后,计划按平均每人5万千瓦的装机标准配置运行管理人员,整个电厂定员370人,这一标准属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三峡电厂已经招聘的200多人,大多数来自葛洲坝电厂。而葛洲坝电厂通过改制,人均装机规模达到0.8万千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远远高于国内一流水电站的标准。 

发布日期:2003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