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峡工程建设与生态环保建设同步
□ 本报记者 范明强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充分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自建设开始至今,就一直认真贯彻了这些指导思想。
走开发性移民之路,让移民长居久安
  百万移民,是三峡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在移民安置中,国家实施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移民自找门路安置相结合的政策,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移民这一重大难题。
  “开发性移民”是指由政府利用移民经费,开发本地资源,创造出优于过去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库区经济繁荣,使移民长居久安。
  到2003年9月,三峡库区累计搬迁安置移民70余万人,建设各类房屋 2845万平方米,搬迁、关闭和破产工矿企业1043家。三峡工程库区13个全淹和部分被淹的城市、县城已基本完成复建,库区崛起了13个崭新的城市,其城市基本功能,包括占地、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方面都超过了原有水平。
  在坚持走“开发性移民”的过程中,全国各省市、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对三峡工程库区实施对口支援,1993年至2002年,共为其引入资金13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移民淹没补偿资金的1/3。这些资金和项目的引入,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库区的移民搬迁,而且大大地改善了库区的落后面貌。
  三峡工程建设给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带动了库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计表明,开工后的近十年是长江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最快时期。统计显示,2000年三峡库区21个区、县国内生产总值比1993年增加2.21倍,按1993年不变价总量达到784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增加1.83倍,达到3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2.15倍,达到1774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增加6倍多,达到4400多元。
  防治地质灾害 确保库区平安
  自古以来,三峡地区就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区。为预防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国家有关部门于三峡工程开工之前,专门编制了《三峡库区滑坡处理总体规划》。目前已查明的各类崩塌、滑坡体有2490处。在库区5300多公里岸线中,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约440公里,需实? ┕こ谭阑さ目獍叮保常构?铩?
  为有效地治理这些地质灾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成立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投资40亿元实行专款专治;三是制定颁布实施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验收标准》、《长江三峡二期移民工程地质安全评价实施细则》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办法》。这些标准和办法为保质保量完成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确保三峡工程长治久安起到了关键作用。
  截至2003年月4月底,湖北、重庆两地规划的197个崩滑体防治工程项目中的173个实施工程治理的项目,已竣工24个,149个正在实施治理,平均工程进度为64%。规划中的81段塌岸防护项目中实施工程治理的74段,已竣工4段,正在治理的28段。已治理的工程项目,通过专家验收检查,工程质量总体上是好的,移民居住、生产、生活的地方是安全的。
  为了全面地了解与掌握长江三峡生态与环境状况,为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服务,国家早在1996年就组建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对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至河口地区的生态与环境进行全面跟踪监测。从2002年开始,三峡库区已经全面启动了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库区。
三、治污标本兼治,平湖清水长流
  三峡工程库区长江段全长660余公里。2001年,国务院批复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年-2010年)》。自此,围绕水污染治理开展了工业污染防治、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库底固废清理、二期移民环境保护验收、漂浮物污染防治等项工作。
  ――杜绝工业污染。库区按照《规划》要求,全面关闭草浆厂、木浆厂、制革厂、啤酒厂、小糖厂、小农药、小染料、小氮肥、小采矿等“15小”企业和重污染企业,并积极开展工业污染治理,有效削减了工业污染物排放。截至2003年6月蓄水之前,全库区1600多家,企业已经关闭了1/3的污染企业。工业废水、工业废物及危险物品得到有效治理,大大减少了污染源,净化了库区水质,给库区生态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
  ――建设污水处理厂。规划2003年建成的28座污水处理厂,其中20座在2003年6月蓄水前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9万吨/日。
  ――兴建垃圾处理厂。目前,库区已经建设20座垃圾处理场。每个县城和大的集镇都有垃圾? ?沓 2唤鋈绱耍?菇?钥馇?水质影响比较大的上游区及其影响区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计划总投资200亿左右。到目前为止,已经投资50多亿元。
  ――搞好库底清理。2002年底,三峡库区安排了1.6亿元进行库底清理。主要有四项:林木清理、固体废物清理、卫生清理和建(构)筑物清理。库底固废清理任务比国家预定计划超额完成。至2003年6月蓄水以前,近3万亩林木、471万吨固体废物被清理。三峡库区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灭鼠活动。此次灭鼠后的检测结果表明,库区的老鼠密度为0.5%以下,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1%。
  ――处理库区漂浮物。在2003年6月蓄水前集中组织行动,共清除岸边库底垃圾5095吨;蓄水后,相关区县和部门组织专门队伍对流域辖区的漂浮垃圾进行打捞、清运和处理,共清理江面漂浮物5804吨。
  ――此外,还通过建设危废物处置场、船舶治污、购船只定期沿着大坝打捞、调整库区产业政策等措施,尽量把污染源控制住,把污染物质尽量减少,采取治标又治本的办法,保证长江水不因蓄水而恶化。
四、治理泥沙淤积,水库“青春”长驻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本身的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而影响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发挥的关键性问题――泥沙问题,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是否会影响水库寿命?是否影响库区防洪?是否会障碍航运?通过大量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100年后的水库仍可保持86%的防洪库容和92%的调节库容,回水区淤积导致的对航运影响,可以通过航道整治、疏竣和水库调度得到改善。
  为进一步加大对泥沙淤积的研究工作,有效地治理泥沙淤积,在三峡工程未正式开工之前,国务院三峡建委于1993年成立了泥沙专家组,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加强原型观测、模型实验。三峡总公司投入了2亿元巨资,委托长江水文局进行三峡水库至2009年泥沙冲淤状况的监测。
  与此同时,国家在长江上游及三峡库区加强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10多年已斥资20亿元人民币,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正以年均1%的速度递减。
  此外,根据长江流域总规划,在今后数十年内,上游干支流必将建成一批大型和巨型水库。这些水库的建成,以及正在加紧实施的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和长江防护林带建设,都将减少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和降低重庆河段? 樗?唬?欣?于简化处理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
五、地上地下抢救,文物安然无恙
  保护好三峡库区文物,也是确保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三峡建委审批的《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整个库区受三峡工程影响进行规划保护的地面文物364处,其中重庆库区246处,属二期移民线下的地面文物116项;湖北库区118处,属二期移民线下的地面文物96处。
  为如期完成三峡库区的地面文物保护工作,从1997年开始,国家正式启动实施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来自全国31个文物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110位专家参加了三峡文物抢救大会战。至2003年6月三峡库区蓄水以前,地下文物抢救531项,勘探面积885.2万平方米,发掘面积93.27万平方米,地面文物保护项目302项,完成搬迁保护89项,原地保护50项,留取资料163项。地下文物保护方面,出土珍贵文物6000余件,一般文物60000余件,还有大量的文物标本和科学资料。
  通过对文物进行留取资料和实施有效保护,为库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六、保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了保护库区生物多样性,国家已经将为数不多的库区珍稀动植物培植起来,并将建立水上、陆上自然保护区,将分散的珍稀动植物进行迁移保护,以维护生态平衡。由于采取了特殊植物“移民”保护方式,库区的珍稀植物不会因为蓄水而灭绝。
  目前,对于生长在135米以上的珍稀植物,一般实行就地保护;生长在135米水位线以下的,则实行迁地活体保护。
  在三峡库区的珍稀植物中,第一批植物“移民”是三峡地区特有植物: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和川明参。工程全部完成后,荷叶铁线蕨、川明参的绝大部分原产地和疏花水柏枝的整个原产地将全部被淹。1998年,科学家选中了秭归泗溪生态保护区,将保护成功的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和川明参,“回归”到三峡库区重新“入土”繁衍。目前,这些植物长势良好。
  到目前为止,大老岭已从三峡库区和邻近高海拔地区,引种栽植了珙桐、蓖子三尖杉等16种国家级保护植物,移植了光叶珙桐、连香树等25种珍稀树种和延龄草、马蹄香等11种矮小草本珍稀植物。已经启动的龙门河常绿阔叶林保护工程、巫山小三峡景观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也将在几年内建成。这三大工程将有效地保护三峡库区的众多珍稀植物。
七、施工与环保同步,工区仍一方“净土”
  一般? 拇笮褪┕で?,都会因为施工而产生水质、空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三峡枢纽工程从开工的那天起,就做到了施工与环保同步。在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之前,业主就着手坝区环境保护工作,从制定规划、管理办法,到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工程建设施工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建设。
  ――水质保护上,先从工程施工入手,如古树岭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1450万元,设计处理生产废水每小时3100立方米,废水回收利用率90%,等等。
  ――空气质量上,也是先从工程施工入手,使用配备了收尘装置的无尘钻机、采用微差松动爆破技术钻爆开挖等,有效地降低了工程开挖粉尘向空气中的扩散量。
  ――噪声防治方面,将施工作业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布置、建设,除作业区放炮噪声对生活办公区有轻微影响外,其它施工噪声基本无影响。
  ――水土保持与环境绿化上,通过修建排水系统,边坡固定工程,环境绿化等措施,使三峡坝区水土保持收到很好的效果。
  十年来的坝区环境监测结果显示,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长江施工区段干流水质维持在二至三类标准,生活水厂的水源水质和供水水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施工区空气环境质量是好的,施工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水土保持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成绩较优;公共卫生状况良好,未发生传染病流行事件。
  回顾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三峡工程从论证到立项,从设计到施工,始终围绕着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始终做到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三峡工程的推进,开发性移民方针的实施,全国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的开展,灾害、污水的治理和防治,库区生态环境和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加强,充分地显示出,三峡工程的建设,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 

发布日期:2003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