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长江安澜不是梦

□ 本报记者 徐爱民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以其甘甜的乳汁,滋润着华夏文明。峡江两岸的华夏儿女,籍其安而世代繁衍,得其惠而休养生息。深秋季节,辛劳了一年的人们总会沿江祭奠,感谢这条母亲河赐与他们的收获,企求来年风调雨顺。
 然而,长江又是一条桀敖不驯的河流。峡江儿女丰收的喜悦里,无不伴随着洪水的梦魇。每年五月,当峡江两岸桃花盛开的时候,长江开始恣意泛滥:吞覆舟船,淹没村寨。长江这条巨龙,赐与人们的不仅是丰收,还有毁灭。
 治水,成了中华民族千年难解的心结!
 三峡工程的兴建,能够解开这个结吗?
■千年水患
 1998年――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的第二年,长江发生洪水,8次洪峰经过三峡坝址,洪峰流量超过60000立方米每秒。全国上下进行了3个月的抗洪抢险,虽然避免了长江溃堤,但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这相当于三峡工程的全部投资。
 这次洪水再次引起人们对于治水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对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展开了争论。中华民族对长江的治理是如何从历史走向今天的?
 三峡大坝下游7公里处有一座黄陵庙,庙里供奉着中国远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大禹。禹的父亲鲧就曾立志治水,但鲧采用“堵”的办法,治水终不成功,并招致了杀身之祸。
 大禹在总结父亲治水教训的基础上,采用了疏导之法。他踏遍四夷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关于大禹和三峡,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上古时候三峡地区峡谷未开,洪水无路可走,以至泛滥成灾。巫山神女瑶姬有感于大禹的治水赤诚,并命天上的土星化作神牛下凡相助,于是神牛以角触石,撞开巫山,长江自此泱泱东流入海。因此,黄陵庙也称黄牛庙。
 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以农为主的民族,水对农业社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代君主都明白,能治水方能安邦。因此自禹而下,凡明君者几乎都力图在江河上有所作为。
 可是事实又是怎样?据史料记载,自汉朝至清朝末年的2000年间,长江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每十年就有一次。
 1870年,长江发生千年一遇的大洪水,据测算当时的洪峰流量达到11万立方米每秒,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了毁灭性的灾难。黄陵庙的大殿立柱上,这次洪峰的水痕至今还依稀可见,当时此地水位达到81.16米,洪水漫过了庙内大禹塑像的头顶。不知这位治水英雄,是否曾为这场千年洪水一哭?
 上个世纪,长江也曾发生洪水10余次,其中1931年和1954年发生了两次全流域型的大洪水。
 1 931的洪水,共死亡14.5万人,受灾人口达到2800多万。受灾最惨烈的武汉市,整个城市被浸泡在水中,水深在数尺到丈余,最深处达到28尺多。几个月的时间里,武汉市民出门不是坐车也不是走路,而是乘船。
 长江洪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治水的出路在哪里?仁人志士开始将目光投向三峡!
■世纪梦想
 2003年,三峡大坝已经巍然屹立在世人面前,三峡工程顺利蓄水至135米,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初步成为现实。然而,这个三峡梦,中国人已经做了近百年!
 1917年夏天,正在构划《建国方略》的民族伟人孙中山先生,手持放大镜在地图上沿长江流域来回移动,左右逡巡,最后久久地停在宜昌一带。一个激励中华民族追求百年的伟大梦想由此迸发,孙中山心潮澎湃地写下一个宏伟设想:“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这就是三峡工程的最初构想。
 1918年,孙中山在上海用英文撰写了《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对上述设想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次年,他又将上文编译为《实业计划》发表。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还说:“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
 孙中山的论著发表后,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1944年5月,世界著名水坝专家、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抵达重庆。他到任后便立即投入工作,冒险查勘西陵峡,并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这个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方案,当时被视为水利工程的一大创举。1946年,中美签订了联合开发的合约。根据合约,46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赴美参与设计。
  然而,这项宏伟计划却命运多桀。1947年5月,随着国内经济形势日趋恶化,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停止了三峡工程设计工作。同年8月,设计工作全部停止,除极少数人员留美外,大部分人员分批返回中国。中美合作的三峡梦终成泡影。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三峡工程被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从1953年到1958年,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毛泽东曾先后6次召见“长办”主任林一山,询问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尤其是1954年洪水后,毛泽东兴建三峡工程的愿望更加迫切。
 1956年,毛泽东在畅游长江后,写下著名诗篇《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曾令全国人民激动不已。然而囿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这个梦想只 能化为全国人民的美好愿望。
 但是,治理长江、建设三峡的梦想并没有停止。在以后的岁月里,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关心和询问三峡工程的相关问题。1982年,邓小平为此批示: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这对于推动三峡工程的上马起到了很大作用。1989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上任不久,就亲自过问三峡工程问题,并视察了三斗坪坝址,了解三峡工程和长江中下游防汛情况。
 经过三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经过众多科技人员的不断攻关,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终于在1992年经人大通过,工程于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从此,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终于在三峡建设者的手中逐步实现。
■长江安澜
 2009年,三峡工程全部竣工,水库在175米水位运行。那时,“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将会完全实现。
 届时,三峡水库库容将达到393亿立方米,可以形成221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如果出现千年一遇洪水或者类似1870年洪水,三峡工程也可以配合荆江分洪和蓄洪工程,保证荆江河段的行洪安全,避免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难。
 从大禹时的神牛触石、撞开巫山到“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历史似乎走过了一个轮回。但是,这是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的两次不同寻常的胜利。在这看似轮回的过程中,历史得到了发展和升华,人类在不断进步。
 然而,仅靠三峡工程是否能彻底解决长江水患问题呢?答案是不能。三峡工程虽然是综合治理长江洪灾的关键性工程,但是它的防洪作用只能体现在荆江河段。面对长江上游破坏的植被以及长江下游日益密集的人口,治理的根本还在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这种自然的失衡也是历史的一个个“胜利”造成的,昨天的“人定胜天”也许就是今天无法弥补的灾难。因此马克思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庆幸的是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国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对上游治理采取了封山育木、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植被的政策,对中下游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的措施,加强了对自然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并投入巨资加强长江干堤。
 为了做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工作,国家已经从三峡工程建设资金中拿出40亿元,对三峡库区135米以下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并投资400亿元,对三峡 库区的垃圾和污水进行处理。而且,国家已经决定斥资400亿元,对包括三峡库区在内的长江上游地质灾害进行全面整治。
 长江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加快长江上游干支流的开发和治理,才能使三峡工程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国家已经明确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白鹤滩4座电站由中国三峡总公司负责开发。三峡水库的泥沙47%来自金沙江,这几座电站的兴建,可使三峡水库入库泥沙量减少43%,从而有效延长三峡水库的使用寿命,提高水库的利用率。
 这些措施的全面实施,才是治理长江的根本手段。
 只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九州才能真正安澜! 

发布日期:2003年0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