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与长江治理开发
□ 蔡其华
编者按:随着三峡工程的顺利进展和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逐步发挥,本报特推出《大三峡大水电》栏目。该栏目立足大三峡,放眼大水电,除了关注三峡枢纽工程建设、三峡总公司发展外,还广泛关注移民、输变电、流域开发、国内外水电工程等。欢迎读者就上述内容,给本报撰写投递更多的稿件。今天推出《三峡工程与长江治理开发》一文中的第一、第三部分,以飨读者。
三峡工程在长江治理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自然总是以其鬼斧神工给予人类以惊奇。三、四千万年以前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这场不可思议的地球革命中所形成的三峡,造就了完整而崭新的长江,同时也赋予即将诞生于此的民族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经过千万年的蕴涵积累,终于在公元20世纪集中迸发。当代大禹利用三峡得天独厚的地理与区位优势,将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神奇融合在一起,奇迹般地创造了三峡枢纽工程,迈向了长江治理开发的新境界,开启了长江造福于中华民族的新航程:到2009年,肆虐的洪魔将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滚滚的江水将化作奔腾的电花,照亮大半个中国的美丽河山;浩浩大江上将展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壮丽画卷;雄伟的三峡大坝与峻秀的神女风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峡工程是保障长江防洪安全的关键。三峡工程按规划的正常蓄水位175米运行后,拥有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使荆江河段、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在不运用分蓄洪区的情况下,荆江河段由目前仅防御10年一遇洪水提高到可防御100年一遇洪水;在遭遇大于100年一遇直至1000年一遇或历史上最大的1870年型洪水时,通过三峡水库的调节,可控制枝城流量不大于80000立方米每秒,在运用规划设置的分蓄洪区后,保证沙市水位不超过45.00米,减免荆江两岸的毁灭性灾害。三峡对长江上游特大洪水的调节作用,是其它任何工程都不能替代的。三峡工程有利于改善洞庭湖区的防洪局面。由于大量减少洪水与泥沙进入洞庭湖,可延长洞庭湖的寿命,为洞庭湖接纳四水洪水或长江洪水创造有利条件。三峡水库还可以对中游洪水进行补偿调节,遇1954年型洪水,可使中下游的分洪量由现状492亿立方米减少到398亿立方米或336亿立方米,减少分蓄洪的损失。
三峡工程是合理开发利用长江水能资源的中枢。三峡电站装机容量达180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达84 7亿千瓦时,且具有发电稳定性、持久性和可调节性良好等方面的优点,可解决华中和华东地区21世纪初一段时期内的用电,减少从北方煤炭生产基地调入发电用煤,减轻运输压力。三峡电站地理位置优越,可为“西电东送”创造条件,并可与北方以火电为主的电力系统进行水、火电站间的容量交换,实现水火共济,更有利于水能资源的充分利用。三峡电站还可在水电站系统中进行调节,以获得整个系统的补偿效益。
三峡工程是沟通长江航道的纽带。三峡工程建成后,使库区600多公里航道,由滩多、水急、狭窄变为优良的深水航道,川江航道得以根本改善,实现万吨级船队由上海、武汉直达重庆,加强东西部的联系,促进长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水运业在综合运输系统中的竞争能力。三峡水库渠化了库区干支流水网里程1200公里,其对河流航道的根本性的改善是其他任何措施都不可替代的,将有力地促进长江水网体系建设。对于中下游,三峡工程可加大枯水期航道的通航水深。
三峡工程是调节长江水资源的宝库。三峡工程建成后,枯水期可比天然情况下增加下泄流量1000?2000立方米每秒,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远景增加丹江口水库的北调水量创造了条件。枯水期流量的增加,对保证东线工程调水的作用显著。从长远看,当华北地区需要从长江进一步扩大调水量时,还可从三峡库区或坝下游引水。
三峡工程有利于改善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三峡工程建成后,减轻了荆江地区承受毁灭性灾害的风险,大大减少因防洪、分洪产主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洪枯水的调节,有利于改善湖泊的生态环境。枯水期流量的增加,提高了坝下游枯水期的纳污能力,改善和稳定坝下游水质,可降低长江口盐度,对河口咸潮冲淡和缩短咸潮历时、改善水质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三峡电站利用水能发电,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可替代年燃烧5000万吨原煤的能量,避免建设同等规模火电站对生态环境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三峡水库运行后,因泥沙的沉降和生化作用,将实现清水下泄,水质变好。
三峡工程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峡工程虽然带来了水库淹没损失,但是百万移民却从此告别了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三峡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大量的补偿资金和其它资金的投入,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新鲜活力,促进了地区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进一步研究和处理好四大关系,保障三峡工程及长 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类在自身生存发展中,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掌握自然规律,适应自然变化,改造自然条件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从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更广阔的视角,来关注人类与流域的关系,为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而努力。三峡工程的建设,为我们建立人类与长江的亲和关系提供了新手段、新平台。目前。我们在精益求精地做好三峡三期工程各项技术服务工作的同时,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足够的精力,来认识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生态系统带来的新变化、新影响,积极研究解决相关重大课题,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度以及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三峡枢纽及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看,三峡工程是一项重大的生态环境工程,发电要服从于防洪、服从于生态。因此,在调度方案研究中要充分协调防洪、发电、航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三峡水库的调洪计算方法、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水库防洪调度方式(包括对荆江补偿或对城陵矶补偿等)及双汛限或多汛限调度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合理地制定三峡工程的调度运行方式。过去,对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研究重点放在了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虽然在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对生态效益的研究还显得不够。下一步,要对如何发挥三峡枢纽的综合作用,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是三峡水库与长江综合防洪体系的关系。相对于长江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与洪水峰高量大的突出矛盾而言,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仍显不足,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问题,要靠包括三峡在内的长江综合防洪体系。为此,必须继续抓紧长江中下游分蓄洪区的定位、分类、调整和建设,对不同的分蓄洪区,采取不同的规划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地安排防洪工程与安全设施建设,使分蓄洪区在防洪减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研究上游干支流水库蓄洪能力,规划好金沙江梯级水库的防洪库容。
三是江湖关系。三峡水库运用后,将引起长江中下游河湖泥沙冲淤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变化。随着清水下泄,荆江河床冲刷,水位降低,将使三口分流入洞庭湖的水沙量明显减少,江湖关系发生调整,洞庭湖的淤积情况将随之改变。这一方面增强了洞庭湖的调蓄能力,减轻了防洪压力,同时? 捕远赐ズ?水系的洪道调整及河道整治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是河流泥沙运动与河床演变的关系。三峡工程对水沙的调节,将会对水库的库容、航道、港口及回水等产生影响;清水下泄将会引起河床冲刷、变形。为防止不利影响的发生,防患于未然,保证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转,必须及时掌握这些变化,加强水文、泥沙及河道资料的观测分析与科学试验研究。
征程未有穷期。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对于三峡工程这样宏伟浩大的工程,其影响之广、之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认识,去探索,去把握。同时,长江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认识长江、治理长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长江委人必将一如既往,始终以对人民、对国家、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提高设计水平,继续优化调度运用,真正做到让人民满意,对历史负责,共同铸就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
发布日期:2005年0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