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淹没线上的绿色生态屏障


□ 本报记者 刘文洁 高明昧 特约记者 黄家禄
  10月20日11时30分,随着巴东老县城最后一声炮响,巴东县二期移民清库工作宣告结束。繁华了几个朝代,历经800年沧桑,曾经以一条“扁担街”著称的巴东老城,随着三峡工程二期蓄水的来临,将永沉江底。放眼望去,淹没线下昔日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的闹市已成无人居住区,而淹没线上,一座座移民新镇拔地而起,“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绿色屏障纵横交错,一个生态农业家园在长江巴东段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水保生态树样板
  自1989年以来,巴东累计投入水土治理和生态项目建设资金1亿多元,先后启动“十、百、千”水土治理工程、债券水保、水保示范区建设、精品小流域治理和国家大型生态环境建设等“十大水保生态工程”,全方位、高层次、多渠道并举治理库区水土,改造梯田9.77 万亩,营造水保林64.17万亩,封、禁、管育林45.96万亩,农耕12.58万亩。库区荒山面积由55.17万亩下降到4.3万亩,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2%上升到78.5%,重点水土流失面积由1035.95平方公里减少到230.64平方公里,有效地遏制了库区地质灾害和长江水土流失,成功地探索出“治理一条流域、开发一片土地、建立一个基地、培育一个品种、安置一批移民、致富一方百姓”的水保生态模式,在大江南北形成山地资源大开发、耕地结构大调整、庭园经济大改造、水土保持大发展的强劲态势。
  巴东县坚持水保执法与水土治理并重,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大规模改田治水、开山筑路、植树种草、挖塘围坝、砌石垒坎,治理支流。因其成效显著,巴东两次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称号。
■生态农业效益凸现
  沿209国道驱车巴东北岸溪丘湾时,“层层梯田绕山转,农田林间绿满园;羊茶共生堪称绝,神农碧峰美名扬”的生态美景不断展现在眼前。
  为了让三峡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巴东县农业局环保站从1994年起,在东壤口镇雷家坪村办起了高效生态农业试点,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农业生态原理,按照库区地形和山区立体农业的特点,设计了“江边一条路,路边两排房,山顶一片林,山中一片田,山下一片园”的立体生态模式,既改变了移民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减少了水土流失。探索出把果树、粮食、蓄牧、沼气、蔬菜等农业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农田中栽种果树,林中间种殖粮食作物 ,生产的粮食又用来发展生猪,生猪的粪便生产沼气,沼渣(液)返回农田生产蔬菜或粮食的果―粮―猪―沼―菜农业生态模式。打造出一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链,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实现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他们还将房前屋后空闲地充分利用起来,栽植一些常青树、花草、小水果,形成了一种“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庭园生态模式。“家家桃李杏,山山柿枇樱”的生态环境,既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也使农户得到可观的经济收入。美国布朗李、江提葡萄等8个海外果品在雷家坪落户,甜柿、灯笼樱桃、三月早、白柚等17个果品得到推广。水果产业已成为东壤口镇的重点产业,雷家坪商标已获得有关方面批准。试点前,雷家坪是一个“吃粮靠供应,用钱靠贷款”的穷村。1994年人均收入只有315元,而现在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上,是试点前的8―10倍。33户移民户户有一栋楼房、一片果园和菜园,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全县人均生活水平。同时,这种模式还为库区移民和长江中上游实施退耕还林、以及西部大开发提供了经验。雷家坪生态农业模式试点项目,获得巴东县科技进步一等奖,恩施州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务院三峡建委、国家移民局、湖北省有关领导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湖北的兴山、秭归,重庆市各区县都慕名前来学习考察,雷家坪村也成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村。
  经过8年的实践,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日益凸现,溪丘湾镇在推广雷家坪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在生态农业上也在探索“粮―菌―菜”的新模式,将农田中粮食生产后的秸秆粉碎后制成菌筒,生产食用菌,菌渣再复用农田,种植蔬菜。据技术专家介绍,每斤草料可产1斤食用菌,每亩能产桔杆2000―3000斤,仅此一项,每亩就可创产值3000元,加上粮、菜收入,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
  在溪丘湾牛乳岭,你会看到神奇的一幕:数百只山羊放养在茶树丛中,将茶花茶果和杂草吃得干干净净,而面对美味的神农碧峰却毫无兴趣。羊粪留在茶园里,茶树不再需追加化肥,形成了羊茶共生的良性农业链,这个奇迹就发生在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长江中上游种羊繁育基地、湖北省生态农业重点科研样板――神农溪茶场。
  1993年,巴东县财政局在进行财源调查时发现,牛乳岭茶场因缺乏技术指导和资金投入,已荒芜多年。县财政局和湖北省农科院联姻,投资96万元对2080亩荒山进行改造,建茶园600亩、林牧草场1480亩。到1998年,茶场年生产能力已达50吨。神农 碧峰茶在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览会上获得“中华文化名茶”金奖?被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目前饲养的四川南江黄羊、陕西莎能羊和宜昌山羊等品种的种肉羊300余只,建有可繁育1000只山羊的科研中心,培育的种肉羊既向全县饲养区辐射,并带动长江中上游优质山羊品种规模发展。“三峡库区肉羊规模化养殖及技术研究”一期试验示范工程已被中科院验收合格,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监理部总监马英麟教授,为羊茶共生模式欣然题词:“开创生态环境建设新思路,值得借鉴”。
■移民清库大拆迁
  巴东是湖北、重庆两省(市)移民大拆迁的重点县(区)之一。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已进入倒计时,二期移民清库工作能否顺利完成、通过国家验收,关系到三峡工程能否按期实现蓄水、通航、发电目标。围绕135米水位线下清库拆迁工作,巴东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实行“领导挂牌、分线负责”,12个部门、5个乡镇一把手负责,克难攻坚。新闻宣传、移民部门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宣传移民政策,报道清库动态,营造强大的宣传攻势;各清库单位实行周检查、日汇报制度,确保清库进度和清库数据真实可靠;拆迁区机动车辆封闭运行;“钉子户”由政法部门依法强制拆迁。仅2002年9月,巴东县“四大班子”就库区乡镇党委书记现场督办、县直相关部门拆迁清库、移民清库干部单位领导座谈、清库及地质灾害治理、移民复建项目和工程竣工验收等5个专题会,制定了由各乡镇一把手负总责,机关干部承包移民搬迁工作,对钉子户强制拆迁等7项措施,动员全县人民向二期移民清库发起总攻。截至目前,累计完成移民工程投资15.2亿元,占计划投资的93.8%?累计完成搬迁二期移民10895人,占应搬迁数的91%?拆迁房屋33.2万平方米,占应拆迁的72.6%;完成淹没线下企业改制6家,安置职工2324人,兑现安置经费600万元?党政事业机关调出空房220套,与淹没线下企业对接安置,610名企业职工搬入了新家。新开工移民项目11个,续建项目27个,已竣工项目63个,广播、通信、电力等设施拆迁清库已近尾声。
  盛夏8月,两株见证三峡百年兴衰的黄桷树作为“特殊”移民已落户巴东新城西壤坡,在园林”医生、护士”的精心呵护下,已是枝繁叶茂。随着二期蓄水临近,库底林木清理也迫在眉睫,林木主管部门和5个乡镇闻令而动,对淹没线下1850亩、50025株林木大“搬家”。目前,已核准搬迁清理线下 经济林8亩、果园1337.8亩、用材(防护)林504亩,零星林木48750株,绿化树1275株,巴东长江库底及神农溪,沿渡河等流域的60亩淹没线行道树已全部搬迁,用材林伐桩不超30厘米,做到清场“五不留”。
  同时,县直12个部门分工协作,通力配合,日夜奋战在清库一线。移民局负责建(构)筑物清理工作检查验收;卫生局负责卫生清理、灭鼠、灭源消毒;林业局负责林木清理,库底植被搬迁至175米水位以上;环保局负责固废物、放射源清理;供水、供电、电讯、交通等部门密切合作,保证移民清库水、电、路、信畅通;国土、林业、经管等部门配合乡镇对135水位线下土地使用、山林管理权收回注销,不留隐患;政法部门对阻扰移民清库和破坏移民工作建设行为依法行政?确保了三峡二期移民清库的总体推进。据统计,全县共消毒公厕15个,清理粪池620个,猪栏消毒1088处,清理化粪池31个,消毒医疗卫生机构及个体诊所20个,5个乡镇和老城消毒灭源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二期移民清库全线告捷。
  勤劳勇敢的巴东人民,正以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告别家园,去开创美好新生活。他们正以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态度,齐心协力,在决战决胜二期移民清库中唱响一曲曲壮歌。我们有理由相信?待到“高峡出平湖”,一座更新、更美的巴东,必将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长江流域的三峡画廊中熠熠生辉。

发布日期:2002年11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