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溪洛渡移民工程 金沙江可以作证

  (记者 严艺)溪洛渡电站,首台机组于2013年7月15日并网发电,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发电82亿度,水库即将蓄水至560米设计高程。

  这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拦沙、防洪和改善下游航运条件等综合效益的巨型水电站,工程规模仅次于三峡,位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三位,对于加快金沙江水电开发、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流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大型水电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移民。尤其是位于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电站,它地处四川、云南两省界河,移民人数多、政策性强、牵扯面广、工程量大,又恰逢国家大中型水电移民政策的调整完善期,移民搬迁安置任务更加艰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溪洛渡电站于2013年4月底完成电站61037人(含库区和施工区,四川26239人,云南34798人)的搬迁安置工作。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是怎样高效地完成搬迁安置呢?中国三峡集团“四个一”理念是怎样做到移民工作既在国家有关政策文件框架下进行,又兼顾川滇两省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改善民生的广泛诉求、既尊重以往水电工程移民好的机制和经验又科学创新方式方法、既考虑当前移民搬迁进度,又兼顾移民生产和生活的长远发展需要的呢?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三峡集团分管水电移民工作的副总经理毕亚雄。

  科学的移民工作机制

  金沙江下游水电移民工作涉及四川、云南两省和多个市、州 、县,由于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在移民工作上往往难以形成一致的标准和模式,容易引起攀比和不平衡,亟待加强沟通协调。中国三峡集团积极倡议成立了由国家能源局牵头的金沙江下游水电移民工作协调机构,建立并逐步健全了金沙江下游界河电站移民工作的管理体制。

  访中,毕亚雄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二字,感谢川、滇两省的广大移民对国家重点工程的支持;感谢国家能源局等部委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川、滇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辛勤工作付出和协调合作。因为如果单靠一个企业的努力,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好溪洛渡、向家坝这两个电站十几万移民搬迁这一艰巨任务的。

  毕亚雄说:“一开始大家都有担忧,而且信心不足,面对这么艰巨的移民搬迁任务和移民工程建设,都有所顾虑,但有了国家能源局和四川、云南两省党委政府和广大参建单位的支持,我们提出了科学的移民工作机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沙江下游移民工作涉及四川、云南两省,移民人数多,搬迁难度大,政策措施存在差异,为确保两省移民工作做到“同库同策”,2009年国家能源局牵头成立了由水规总院、两省有关部门、有关市州政府、三峡集团和规划设计单位参加的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移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在明确移民工作目标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协调涉及两省有关移民政策标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协调机制有效解决了移民进度严重滞后于工程进度的局面,保障了工程进度的同时,也更加维护了移民的合法权益。除此以外,三峡集团、集团公司移民工作局还与两省、三市州、库区各县和设计监理单位建立了多层次、多形态、常态化、经常性的沟通机制。”

  集团公司与两省定期沟通会商,移民工作局与三市州定期召开轮值会议,与相关县定期召开现场协调会,与设计监理单位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形成了两省各级政府与集团公司、规划设计、移民综合监理等相关各方合力攻坚的态势和氛围。

  为做好移民工作,集团公司还主导建立了目标管理制、主设单位技术负责制、水规总院和水电顾问集团技术指导把关制、移民工作政府负责制、正向激励推进制、重大移民项目总承包和代建制等一系列体制和机制,尽力对移民搬迁安置、移民工程建设和移民投资实施全过程管控。

  从开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胜利在望”再到“胜利在握”直到“胜利实现”,协调机制在这过程中举足轻重,如同比赛中的“主裁判”和“调解员”,保证了移民工作的公平、透明、及时、高效、合理。

  据统计,截至目前,移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已先后召开了四次领导小组会议、七次办公室会议和十多次专家组会议,在明确移民工作目标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协调涉及两省有关移民政策标准、推进现场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履责 关注民生

  移民搬迁不是简单的经济算式,它包含着物质、情感的割舍,还牵系着移民生产生活的变革。如何由“输血式移民方式”变为“造血式移民方式”,让移民在新家园里安稳致富,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也是三峡集团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担当。

  移民外迁好比嫁姑娘,从原先世代生活的地方搬迁到一个新的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姑娘嫁得好不好,不仅要看眼前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潜力,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移民工作不仅要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更要“能发展、逐步能致富”。

  “移民问题是系统性问题,就移民谈移民,只顾及搬迁安置是不现实,也是不负责任的。解决大移民中的问题,一定要借助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只有借助大环境的变化,借助整个库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移民的安稳致富目标。”

  在移民搬迁安置与稳定发展目标上,三峡集团与各地政府是一致的,始终考虑移民长期稳定发展大计,科学谋划,切实做好移民后续发展规划,特别是加大产业项目、移民劳动力培训等工作力度,共同谋划移民后扶项目。

  “扶上马,再送一程。”毕亚雄用很形象的一句话彰显了三峡集团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移民工作的责任和支持。

  “要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仅仅帮扶援建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地方自身具有造血功能才是长久之计。”溪洛渡工程在保证工程建设物资材料运输的情况下,尽可能向地方开放工程专用通道,解决了地方交通通行困难问题。

  这一“借道通行”的政策,极大促进了永善雷波两县的经济发展,让雷波工业从零到有,彻底改变了以农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局面。一些知名企业也纷纷落户雷波,仅投产的雷波洋丰一家企业,每年就可为雷波县带来近亿元的财政收入。

  “长期合作、融入当地、平衡兼顾、互利共赢”这十六字方针一直鞭策着三峡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坚强信念,也体现了三峡集团积极践行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而近来来,永善、雷波两县真实的经济发展数据真正展现了企地共赢的良好局面。

  移民干部流过多少辛勤的汗水 就咽过多少受委屈的泪水

  为了能使移民移的“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我们有着这样的一个坚实群体:移民干部。江河作证,他们理所应当是移民工作的最大功臣。

  对于移民工作实施中的差异所带来的负面舆论,毕亚雄颇有感慨:“由于溪洛渡电站横跨两省移民,在移民补偿上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难免会有所差别,这也就造成两地移民相互攀比的局面,这种矛盾处理不好,很可能会被借机炒作,并引发舆论危机。”

  “有多少移民,就有多少想法。”目前,有很多地方都会出现移民“集访”、“群访”的现象,这大多是由于移民对国家法令和移民政策的暂时不理解造成的。既然不理解,我们就需要解释。

  这一解释就是十年,十年中,我们的移民干部用“踏遍千山万水的气魄,说尽千言万语的决心,历尽千辛万苦的毅力”,奏响了一曲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奉献之歌。

  “5+2”、“白+黑”,这是移民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谢玉平是溪洛渡电站昭阳区移民开发局的局长,昭阳区当时有3000多名移民,项目建设涉及全区18个乡镇。谢玉平白天下库区,跑安置点,晚上躲在办公室学习政策法规。夏季,冒着高温和蚊虫叮咬,走遍了3个乡镇的905户移民家庭。起初,部分移民对搬迁安置政策不理解,谢玉平就带领移民干部开展“亲情移民”,让移民参与决策,在政策范围内推进移民工作。谢玉平常说,把群众思想做通,工作就好做,如果不懂政策,执行力和公信力就差。

  谈论起这个例子,毕亚雄说:“深入于民,方能取信于民,谢玉平只是广大移民干部中的一员,我们的移民工作之所以能顺利开展至今,凝聚着千千万万移民干部的心血和不懈努力。”

  迎接移民工作的信息化时代

  为适应新形势下艰巨、复杂的移民管理工作需要,中国三峡集团牵头并会同两省移民管理机构,利用三年时间,创造性地开发建设了水电工程移民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实物指标管理、进度管理、移民档案电子资料管理、独立评估管理、自助查询管理、后期扶持管理以及综合查询管理等子系统,实现了移民实物指标可核查、移民资金使用可追溯、移民安置效果可评价的信息化平台,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移民工作管理水平和效率,也真正“把权力关进了信息化的笼子”。

  “这个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移民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也方便了移民对其个人财产等信息的查询,受到了移民干部和移民群众的欢迎,也促进和带动了地方政府政务“公开化、透明化、现代化。”毕亚雄对此表示了高度肯定。

  该系统于2011年12月在向家坝库区移民大县屏山县和绥江县正式上线运行。目前在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电站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该系统的“补偿补助资金自动测算”、“移民明白卡自动建卡”、“补偿补助兑现台账管理”等功能模块,已逐渐成为基层管理机构不可或缺的日常业务管理工作平台。

  据统计, 截至2012年12月,系统访问量达30余万人次。完成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18余万人的实物指标、人口界定、安置意愿等基础资料和数据的处理、校核。完成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约15万移民实物指标调查数据导录。通过系统完成屏山、绥江、永善、雷波四县的移民资金支付申请资金量累计超过69亿元。

  面对过去移民工作检测、评估难度大,移民安置过程难跟踪的特点,移民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可以为中国三峡集团及相关各级地方政府、移民管理机构、主体设计单位、综合监理单位、监督评估单位、移民群众等各方提供高效通用的移民管理信息采集、管理、服务和协同工作平台。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菊根对其评价为:“有效促进移民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提高移民管理水平和效率,实现移民管理工作模式和管理手段的创新。”

  厘清概念 正视现状

  溪洛渡水电站移民工作从2003年初开始启动,于2006年完成了施工区及围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2010年底,库区移民开始搬迁,移民专项验收工作于2013年4月25日完成,溪洛渡水电站5月4日按计划下闸蓄水,首台机组于7月15日正式投产发电。

  当记者问及溪洛渡移民工作总体目标实现情况时,毕亚雄拿了一张A4纸和一支笔,清楚地写下  “阶段性目标”、“搬迁安置任务”两行字。

  “这是两个概念,目前溪洛渡的移民搬迁安置阶段性目标已经实现,保障了溪洛渡水电站如期蓄水发电,但搬迁安置的任务并没有全面完成,还有部分集镇建设、道路建设等一系列的问题。”一句话严谨概要地介绍了目前移民工作的实施情况。

  溪洛渡电站于2005年开工建设,今年4月底全面完成了库区52871人的搬迁安置,基本完成了13座集镇及350公里等级公路的迁复建任务,顺利通过国家和四川、云南两省的移民专项验收,满足了电站5月初下闸蓄水要求,为实现集团公司“十二五”规划迈出了重要一步。

  “虽然移民工作没有耽误电站节点目标的完成,但现在两省部分集镇建房还尚未完成,部分移民也还尚未安置到位,我们必须正视现状,加快安置点场平工程的建设,推进安置点住房的总体进展速度,保证移民尽快入住新房、开始新生活。”

  后记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水电又一发展黄金期的到来,水电开发移民工作也在不断摸索中前进,有关移民的政策、安置方式、发展模式等也在不断调整完善。移民方针由过去的安置性移民向开发性移民调整,不仅当期对移民安置进行补偿补助,更重要的是通过后期扶持政策机制,使移民的长期生产、生活得到科学合理的保障。

  中国三峡集团作为一个国有大型水电开发企业,始终将水电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移民的致富结合在一起,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和广大移民群众,创新移民工作机制,真正帮助移民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记者前段时间跟随“媒体进溪洛渡活动”参观我们的新建移民点,错落有致的移民新居与青山绿树掩然相映,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与滚滚东流的金沙江平行而趋,广场上的人们伴随着律动欢快的歌曲翩然起舞,移民的生产生活井然有序,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近……

发布日期:2013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