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沧桑巨变话移民

  核心提示

  位于恩施州东北部的巴东县处于三峡库区的长江巫峡与西陵峡之间,是三峡库区20个重点移民搬迁县市中唯一的少数民族集聚地。1984年三峡库区移民试点启动。州委、州政府抢抓三峡工程建设机遇,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经过8年试点探索、18年移民搬迁,近5万土(家)苗族儿女离别故土,在为三峡工程做出巨大奉献的同时,也把巴东库区建设成为峡江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三峡移民后,巴东县许多移民被后靠安置,当地延伸开发了神农溪旅游景点,为移民就业找到了新路。仅神农溪两岸就有500余人从事船工和纤夫职业,每年收入1万余元。(记者 谭举先 摄)


  1984年,三峡库区移民试点启动。州委、州政府抢抓三峡工程建设机遇,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带领库区干部群众抢抓三峡工程建设机遇,弘扬三峡“移民精神”,使三峡库区巴东县发生了沧桑巨变,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农业特色日益突出、工业基础不断强化、旅游经济迅速崛起、港口物流活力彰显、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良好局面。

  经过8年试点探索、18年移民搬迁,近5万土(家)苗族儿女离别故土,重建家园

  三峡工程是全世界最宏伟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程涉及范围广、人数多,其中巴东县库区移民是三峡百万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州委、州政府来说,三峡移民工作,就是“一个民族的世纪追求,一次前无古人的决策,一个湖北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的背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三峡水库淹没巴东陆地面积23.9平方公里,涉及11个乡镇73个村227个村民小组、1座县城、2个建制镇、2个乡级镇和企业53家(其中工矿企业36家),淹没线下耕地5973亩、河滩地559亩、园地6332亩、林地1907亩、鱼塘11亩和柴草山5602亩,涉及总人口32090人。

  三峡库区涉及恩施州直的迁建单位30家,搬迁人口1718人,其中:州直属单位23家,所辖县市驻巴东县城的办事处、转运站5家和长江委巴东水文站、巴东黄腊石滑坡监测站,淹没房屋面积10.01平方米,复建房屋面积10.2万平方米,搬迁复建食用油储油罐0.21万吨,石油油库1.8万立方米的设施设备和石油专用码头一座。

  由于复杂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巴东移民搬迁困难重重、矛盾重重、任务艰巨。三峡移民动迁以来,历届州委、州政府坚持以移民搬迁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移民搬迁上,以“服务大三峡,建设新库区”为目标,克难奋进,圆满完成库区5万移民分期搬迁任务,实现库区经济社会大发展。

  按照三峡工程“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要求,巴东县移民搬迁安置按三峡工程坝前水位82.8米、135米、156米、175米高程分四期组织实施。

  1993年进入实施阶段。一期到1997年,完成投资1114.95万元,保证了大江截流成功;二期到2003年1月,把农村移民安置作为重点,达到“两全一基”标准,满足坝前水位136米蓄水,11月提前完成139米蓄水的任务;三期到2006年,以156米水位线移民安置搬迁为重点;四期到2010年,以移民搬迁扫尾和库底清理为重点,确保175米蓄水。

  截至2010年底,我州累计完成三峡移民投资23.16亿元,搬迁移民48716人,落实移民生产安置15349人,占规划任务100%;建房192.22万平方米,占规划任务的139.1%。

  “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初步实现,巴东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位居三峡库区前列

  巴东县城信陵镇原位于江南金子山北麓,有千年历史。1982年,因葛洲坝水库淹没临江半边街,迁址黄土坡,新城初具规模。1994年因“黄土坡潜在不稳定滑坡”等地质问题移址于营沱一带。1995年又因“营沱东部存在赵树岭古滑坡体”而定址西瀼坡为中心区,自1993年9月沿江路开工启动,县城两次修编,三易城址。

  为确保三峡工程按时蓄水,按照州委、州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规格管理”的思路,巴东县克服地质、地形条件差等困难,按三峡蓄水期倒排工期,领导上阵督办、专班日夜奋战,以拓荒者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削坡建房。

  现在的新县城通过巴东长江大桥与官渡口、东瀼口两个新集镇联为一体,依山傍水而建,蔚为壮观。新城以西瀼坡为中心,营沱、白土坡、大坪、黄土坡5个小区自西向东沿长江带状布局,建成区总面积214公顷(不含黄土坡小区),比老城扩大近5倍;沿江大道、中环路、西瀼坡一至五路街道共长30余公里,是老城“扁担街”长度的30倍。

  新城街道宽敞、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商贾繁荣。新城内绿树成荫、花草宜人,数十座桥梁一城汇集、纵横俊秀,港口客运码头民俗凸显、自然协调,沿江幢幢土家吊脚楼错落有致、古香古色,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让人感到亲近、和谐、大气,靓丽的巴东新城俨然成为玉带长江边的一颗璀璨明珠。

  恩施州直及部分县市三峡移民迁建单位,根据国家确定的补偿标准,结合巴东县城迁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及州直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了系统连片、功能合并、仓储共用的迁建思路。州直属单位和有关县市的办事处、转运站的移民迁建,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有8个单位98人全部迁离巴东县城;有22个单位仍在巴东县城就地搬迁。

  巴东县整体搬迁集镇有东瀼口、官渡口、沿渡河3个集镇,其中东瀼口雷家坪集镇、官渡口太矶头集镇于2002年整体搬迁验收。2008年8月2日,沿渡河作为三峡库区湖北最后整体搬迁集镇通过国家验收。这标志着为满足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水位线需要而进行的湖北省移民和库底清理工程全面结束。

  2001年以来,巴东三峡库区治理滑坡179处,对黄腊石、黄土坡实行监测预警。完成塌岸治理工程28个,库岸护坡面积近20万平方米。三期高切坡治理228处,完成计划投资14993.5万元,完成治理面积54.15万平方米;三峡库区影响175米水位线以下移民搬迁入住安全项目面积9877平方米,工程治理投资702.9万元。位列三峡库区四大滑坡体之首的黄土坡滑坡体,面积135.8万平方米,体积6934万立方米,危及到黄土坡社区11个居民小组、47处原单位宿舍楼居民、74家单位、13家工业企业、22家副业设施及4475户15713人(含巴东一中寄宿生263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黄土坡地质灾害问题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高度重视,2008年4月6日在恩施调研时就此做出了重要批示。2008年12月22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关于湖北省巴东县黄土坡滑坡处理问题的函》复函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对巴东黄土坡滑坡体上居民实施整体避险搬迁。

  2009年2月23日,时任省长李鸿忠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提出了“统一规划,整体搬迁,分步实施,统筹建设”的总体要求,并宣布正式启动实施黄土坡滑坡整体避险搬迁工程。要求将搬迁新区——神农溪小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风情浓郁、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的宜居的旅游新区。

  近20年来,全国有12个省(市、区)、30个国家部门和40多个省直部门、14个市州、18个大中型企业及部分院校对口支援巴东县。到2010年底,累计支援资金及物资折款31.13亿元,为库区搬迁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0年7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会同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政府专门就对口支援工作召开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提出了对口支援巴东“标准不降低、力度不减弱、重点不改变”的要求。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还印发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巴东县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2011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率北京市党政代表团到巴东视察,并捐赠资金物资达20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巴东经济社会发展。

  到2010年底,巴东县生产总值49亿元,财政收入5.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70元,分别是1993年10.2倍、17.8倍、6.2倍。

  坚持“六民”要旨,弘扬三峡移民精神,不断创新实践,推进库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州委、州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记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的“六民”要旨,坚定不移地弘扬三峡移民精神,按照“在搬迁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保搬迁”的战略思想,从实际出发,创新实践,确保了按期完成库区移民搬迁任务,并同步推进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库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干部群众,不断抢抓新的历史性机遇,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巴东作为三峡库区生态明珠县正巍然屹立在长江岸边。

  人们不会忘记,在移民政策确定以后,基层移民干部为了移民工作,不辞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道出千言万语;他们为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而呕心沥血、克己奉公、连续作战,他们不怕疲劳、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他们学习在前、实践在前、冲锋在前,在三峡移民史上谱写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歌。

  1992至2004年,巴东县有70个单位和192人(次)受到国务院三建委和省、州、县级表彰,还有一大批无名英雄至今还在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而今,长江已由过去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变成现在的高峡平湖。但人们不会忘记,巴东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移民迁建战役中,永远倒下的4位英雄:在库区抗洪抢险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的县移民局专业项目股股长胡典亮;身患肝癌仍然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县移民局农村移民安置股股长、39岁的廖正文;带着一脸的疲惫倒在工作台旁的县移民局城建股股长张发松;在武汉参加巴东地灾治理项目评审时突发脑膉血、年仅38岁的县移民局专业项目股副股长薛云坤。他们的奉献精神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激励着一批批移民干部勇往向前。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