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光明日报】三峡集团推动共抓长江大保护早见成效

  近年来,三峡集团主动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始终坚持科学治水理念,全面深入拓展共抓格局,着力构建“建成运营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谋划储备一批”业务布局,持续探索实践新模式新机制,努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共抓大保护工作早见成效。

  多点开花,长江大保护取得新进展

  三峡集团组建成立共抓长江大保护实施主体—长江环保集团,构建“五大平台”并规范化运作,在扎实做好4个重点城市开展试点示范基础上,迅速向16个沿江城市开展拓展合作,进而向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全面铺开,形成了“长江流域业务全面拓展,资本合作纽带作用持续强化”的格局。

  三峡集团紧密对接沿江省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由试点合作向全省铺开,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合作加速推进,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强化项目对接,三峡集团共抓大保护业务布局全面拓展,初步实现长江流域全覆盖。截至2020年8月底,三峡集团与沿江地方各级政府签署共抓大保护合作协议已达95份总投资规模已达875亿元,对应可控设计污水日处理能力275.2万吨,设计雨污管网长度9771公里,设计直接服务城镇面积1.18万平方公里,设计直接服务居民人数1630万人。

  

  九江八赛枢纽工程航拍  摄影:汤伟

  一城一策,三峡治水绘就“清水绿岸”

  十里河是九江市中心城区的一条内河,由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排水管网老旧破损、雨污管网混接错接、河道淤塞严重等问题,十里河部分河段出现黑臭现象。

  

  九江两河(十里河、濂溪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初见成效

  摄影:汤伟

  两年前,在摸清本底现状的基础上,三峡集团全面启动九江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保质及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当地水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真正实现了“一泓碧水穿城过,十里河畔入画来”。

  

  已经建成的芜湖江东水生态公园  摄影:朱志刚

  与“旧貌换新颜”的十里河相媲美的还有湖南岳阳的东风湖、安徽芜湖的江东水生态公园、湖北宜昌的猇亭段长江岸边等。

  近年来,三峡集团在长江沿线对涉及生态环保督察的19个问题进行策划安排,所有相关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其中九江市消除十里河共22个污水直排口,整治河道41公里,黑臭水体治理初见成效;彭泽县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提升至一级A标准;芜湖市朱家桥等三座污水处理厂提标通过省级环保验收;岳阳市完成东风湖排口截污管道建设和污水提升泵站建设,基本解决了7万吨污水直排东风湖、芭蕉湖问题。

  同频共振,共抓大保护用活“资本链”

  

  重庆广阳生态岛效果图

  广阳生态岛建设项目是重庆市落实共抓大保护要求的重要载体。2018年6月,三峡集团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助推广阳岛生态建设。2020年8月22日,生态修复后的重庆广阳岛首次对外开放,生态原貌、田园风光、智慧灌溉等元素的植入,吸引了大量游客,良好的生态示范效应,使其成为“重庆风景眼,长江生态岛”。

  三峡集团深化应用“资本+”合作模式为长江大保护赋能,在行业龙头企业、地方优势平台和专业技术型企业三个层面快速推进。

  镇江水业是镇江市国资水务企业,泓润科技为其旗下技术性平台公司,三峡集团分别入股两家企业,与镇江市开展全方位一体化合作,以此为基础,双方将深入合作,共同推进泓润一期餐厨、污泥协同处理项目建设,探索运用新技术,实现资源化利用和商业可持续发展。双方将通过新注入的资本金,盘活存量资产,推动泓润科技项目建设,实现项目资本、资产、项目滚动可持续发展,双方还将在科技研发上加强合作,探索实践管网无开挖检测修复新技术。

  推陈出新,“三峡模式”打造“新样本”

  2019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芜湖现场会,正式推出治理模式、商业模式、合作模式、共建模式等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治理的“三峡模式”。

  

  芜湖朱家桥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项目完成首批组件敷设

  摄影:朱志刚

  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三峡模式”也在不断深化、演变。治理模式方面,在九江、芜湖、岳阳全面推行“厂网一体”专业化、常态化建设运营维护;商业模式方面,积极探索PPP+EOD模式,努力打造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

  与此同时,三峡集团正在积极探索ABO与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培育一体化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服务能力;在镇江开展政企一体化合作示范,实践“污泥+餐厨垃圾”协同处理;在芜湖探索“污水厂+分布式光伏”示范,努力降低项目运营成本。“三峡模式”在落地见效中得到深化细化、创新拓展,以实现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环节覆盖为目标,注重市政、水利、生态、环境等多专业、多领域的协同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正在形成。(向珊)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