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屈原故里秭归人老杜的脱贫故事

  本网讯(朱静霞)屈原故里——秭归,是中国端午文化发祥地,已成为中外游客感受端午文化的首选之地。同时,秭归地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坝上库首,也是展示三峡大坝的“第一窗口”。

  由于紧密的地缘关系,三峡集团与屈原故里也多了一份关联。

  多年来,三峡集团践行“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水电开发理念,与秭归开展企地合作、共赢共享。三峡集团驻秭归县庙河村工作队联合湖北地区90个党支部,本着“扶贫扶智相结合,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目标,创新帮扶模式,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户一策”帮扶措施。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湖北宜昌秭归县庙河村村民杜开金脱贫的故事。

  从老屋里搬出来后,除了去喂喂圈养的土鸡,老杜是不愿意再回去的。“早八年就想搬走了!”

  老杜名叫杜开金,是湖北宜昌秭归县庙河村村民,也是一栋漂亮新房的主人。沿着一条小土路,从新房东侧往上走,拐几个弯儿,就能看见一间墙皮脱落、四面漏风的土坯房——这是老杜养土鸡的地方。早年间,老杜一家就住在这个“鸡窝”里。

  “老房子挨着长江,又背靠着山,风大得很!那个风一吹哦,房梁上就‘唰唰唰’地漏灰,好怕泥巴墙也跟着倒!”老杜心里叫苦,但手上没几个钱,想搬搬不走,咋整?

  

  杜开金家的老屋

  

  杜开金的新房干净明亮

  “庙河两道崖,风不上刮就下刮,不吃供应就没得法。”这句口耳相传的顺口溜,是庙河村过往的真实写照。庙河村是秭归县47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贫困人口超过260人,贫困发生率超过36%。吃“穷饭”、住“穷窝”,老杜们没办法,但摔“穷碗”、挪“穷窝”,帮助庙河村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三峡集团驻庙河村工作队,能帮他们想出办法。

  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驻庙河村工作队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18年5月向三峡集团争取到50万元资金,投入到“脱贫标准一票否决”的危房改造工程中,确保帮扶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

  

  庙河村的柑橘园

  拿老杜来说,在国家给予3万元危房改造补贴的同时,三峡集团又给了他一笔危房改造资金,他没花多少钱,就“噌噌”盖起了一栋白墙灰瓦的新房,带着家人乐呵呵住了进去。多年心病一朝没,老杜的脸上笑开了花:“你看这个窗户,都是钢结构的。还有这个墙,你说白不白!”

  三峡集团第三批驻庙河村工作队队长陈海光说,2018年庙河村共完成52户危房改造任务,三峡集团帮扶其中33户完成危房改造。“2018年12月底前,房屋全部改造完成了,老百姓也入住了。经过我们走访调查,大家满意度很高!”

  搬出了“穷窝”,但能不能稳得住、能不能脱贫致富,老杜一开始也没啥把握。

  

  三峡集团援建的庙河村村委会办公楼

  2018年,驻庙河村工作队联合三峡集团流域枢纽管理局、长江电力、基地发展公司等三峡集团湖北地区的90个党支部,本着“扶贫扶智相结合,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目标,创新帮扶模式,在走访调研90户贫困家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户一策”帮扶措施。

  “90个党支部与90个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每户帮扶资金2000元,帮扶内容涉及产业、医疗、教育、生活等各方面,确保户户有干部结对帮扶、有脱贫项目扶持。”陈海光介绍说。

  

  三峡集团为庙河村购买的垃圾箱

  老杜家与来自长江电力葛洲坝电厂的一个党支部“牵起了手”。面朝黄土背朝天,老杜种了大半辈子的茶叶和柑橘,写不好字。他让老伴儿向德菊出面,在帮扶他家发展茶叶和柑橘产业的协议上签上名字。

  这是一份签字盖戳就一定要兑现的“承诺”。庙河村的主导产业为茶叶和柑橘,每年可产茶叶40吨、柑橘150吨。老杜家里有3亩左右的茶叶,还有180多棵柑橘苗。驻村工作队给他以及同样有着产业发展需求的村民购买化肥、农具、树苗,还请来农业专家给村民们讲种植技巧,一个院子里,满满当当都是来听课的人。

  早春三月,老杜家的茶树齐刷刷冒出新芽,他弯腰掐下茶叶尖儿上的新芽,小心翼翼地放进袋子里。阳光照射下,半人高的茶树泛起一层绿浪。“这些新叶能卖到45元一斤,加上卖柑橘、养土鸡,还有国家补贴,年收入早就超过了脱贫标准4000块!”老杜说。

  

  杜开金在自家茶园里采摘新叶

  庙河村的老杜脱贫了,但三峡集团驻庙河村工作队还是很有压力:个体经济在慢慢发展,村集体经济也不能太弱。2018年7月,在茅坪镇政府指导下,经过充分调研,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计划在庙河村流转30亩土地,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农业柑橘示范园,并请来农业专家实地检测,确认庙河村能够发展种植伦晚等柑橘品种。目前,该项目正在谋划中。

  “我们计划结合现代农业技术,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轨道化运输方式种植柑橘,预计每亩收益最高可达1万元左右,明显高于种植茶叶的收益。而且,柑橘种植的人工需求比茶叶少,适合庙河村劳动力不足的村情。”陈海光说。

  2018年12月,庙河村圆满完成“村出列、户脱贫”的目标任务。老百姓脱贫了,但巩固脱贫成果的重任还未卸下。未来几年,驻村工作队还能在田间地头,与老杜们拉拉家常,聊一聊致富秘诀。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