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是我们党和国家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枢纽管理局践行党中央和集团公司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对口帮扶庙河村,着力帮扶产业经济发展。在全面分析庙河村受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制约发展的基础上,找准了因病、缺乏劳动力致贫的“病根”,研究总结了村内经济基础薄弱、留守的“老弱病残”群体劳动能力严重不足和贫困户家底薄三个基本实情。针对以上实情,我局以“经济风险低、技术难度低、投入劳动力少”为扶贫切入点,深入研究,量体裁衣,确立适合庙河村发展的特色养蜂产业,带动村民创收致富。
养蜂优势及特点
蜜蜂养殖具有投入小、风险小、见效快、技术难度不大、劳动强度不大、管理方便的优点,无公害,可以有效改善生态,促进庄稼果蔬增产。传统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具有抵抗力强,适应性强,发病少,饲料消耗少的特点,蜂蜜保质期长,产品价值高,非常适合山区定地饲养。庙河村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村内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温和湿润,山中花蜜丰富,非常适宜养殖中蜂。庙河村后期规划发展700亩柑橘,与配套发展养蜂能够紧密衔接。
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养蜂产业
我局对村内土蜂养殖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村内养殖中蜂有21户,共有200余窝。蜂蜜一年一采,每窝产蜜10~30斤左右,蜂蜜品质高,售价80~120元/斤,单窝产值1000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又分别调研了国贸、沃尔玛、武商量贩等大型商场、超市以及电商平台的蜂蜜产品,高品质中蜂蜂蜜价格均在150元/斤以上。相比之下,庙河村发展生态养蜂切合市场需求,非常具有发展优势。
但村民旧式养蜂存在不足:一是养殖条件差,难以达到干净卫生条件;二是缺乏养蜂技术,不具备育蜂分群技术,群势小;三是旧式割巢取蜜,破坏了蜂巢,影响蜂群发展;四是零散销售蜂蜜,无包装无品牌,价格优势不明显。
结合村情,制定生态养蜂产业规划
养蜂产业初步设想:引进蜂源、蜂箱,改善养蜂条件、引进技术养蜂,整合村内养蜂资源,聚拢村内蜂农,建立生态养蜂合作社。但实际村情与设想出入较大,村内蜂农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对新式技术养蜂有疑虑,不理解市场经济,不接受建议。
为了吸收现有养蜂资源、夯实产业基础,引导更多村民养蜂、掌握养蜂技术,我局创新发展思路,提出“先培养技术带头人、后‘传、帮、带’”的发展模式,以技传技,以点带面。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行“以养供养”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在短时间形成产业规模。先帮助技术带头人和有经验蜂农发展养蜂,重点培养一批养蜂技术人员,再通过育新蜂分配给其他村民。计划引进60窝蜂源做试点(一窝蜂群每年分2~5窝新蜂群,60窝蜂群预计一年可育新蜂群200窝左右),并配套200套蜂箱为后期发展做准备。蜂源按以下方式分配:技术带头人分配30窝蜂,集中优势发展,有经验的蜂农每人3窝,每年育出新蜂分别按照50%、20%的比例免费提供其村民。
搭建蜂源、蜂具合作平台,提供技术保障
根据村内实际情况,我局向集团公司申请了6万元资金,用于采购蜂源、蜂箱。在采购蜂源问题上,我局慎之又慎,先后与安徽安庆、河南许昌、贵州六安、重庆江津等地的中蜂供应商洽谈,反复比较中蜂品种、地域位置、气候条件,最终选择了重庆江津地区的华中山区中蜂作为庙河村养蜂产业的蜂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采购蜂源、蜂箱,我局还帮助村里与蜂源、蜂具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搭建起了养蜂技术交流平台,为养蜂提供技术保障。
树立生态蜂产品品牌,提升蜂产品附加值
山区产业发展,需要着力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竞争力。我局和茅坪镇政府、庙河村村委会商议以地方风景名胜“崆岭峡”作为蜂蜜品牌,借助其知名度推广宣传,扩大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通过全局规划,量体裁衣,制定了细致周密的产业发展计划,开源疏浚,率先带动了40余户村民发展生态养蜂,紧随着养蜂产业蓬勃发展,能够让全村村民分享蜂源,共同发展养蜂,踏上脱贫致富之路。
精准扶贫工作思考
在第四个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全党全社会要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扶贫工作艰巨而伟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只有以实际需求为切入点,才能剔除“病根”,解决贫困群众的根本问题,才能破解制约脱贫的关键瓶颈和突出困难。只有通过真抓实干,广泛调研、深入研究,量体裁衣,找准适合发展的产业,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和发展计划,创新发展思路,才能让产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才能稳步提高脱贫攻坚实效,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枢纽管理局)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7日